恶补知识克服种种难题
在昨日的“八一”号回家揭幕仪式现场,记者还听到一个关于“八一”号生产的故事。虽然当时的四方机厂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修造经验,但要自己制造机车,面对的困难仍然很多,机车制造的关键技术都由国外厂家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靠自己的摸索来克服困难。月牙板是机车上很重要的部件之一,表面硬度很高,需要进行表面渗碳处理,但其中的技术参数却无法得知。当时,工厂里没有完备的化验室,化学药品也不多,而有关的技术知识更不足。老工人丁学文决心搬掉这只拦路虎,他白天去商店询问化学药品的含碳情况,晚上让孩子给他读化学书,通过恶补化学知识,并经过反复试验,这一难题终于被攻克。
辛劳40年光荣退役
“八一”号蒸汽机车青岛下线后,马上走上繁忙的工作岗位,首个重要任务是支援抗美援朝。“八一”号蒸汽机车重92.07吨 ,车长22.6米,构造速度80公里/小时,模数牵引力236千牛。南车四方股份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八一”号服役后,表现出了优良的工作性能。从 1952年至1960年,四方机厂共生产了216台该型蒸汽机车,成为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铁路运输的主型蒸汽机车。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八一”号开始在国内铁路线路工作。在此后几十年的岁月里,该机车始终奔驰在铁路线上,为祖国铁路运输和经济建设服务。1992年5月30日,“解放”型 “八一”号蒸汽机车在淮南机务段光荣“退役”。之后,该机车参加了历次蒸汽机车节展示活动,并由大同机车车辆厂保存。在南车青岛四方公司喜迎建厂110周年之际,大同工厂将机车赠送给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
“三顾”大同终将功臣带回家
退役后曾被冷落 一位热爱蒸汽机车的工程师让它免遭报废命运
说起“八一”号从退役到回家的18年经历,南车青岛四方公司企业文化部负责人颇多感慨。原来,1992年5月退役后,人们一直把它当做一辆普通的报废机车,停放在机务场站的一个角落里。如果不是大同机车车辆厂一位热爱蒸汽机车的工程师发现,并妥善保存下来,这国产首台“火车头”最终的命运或许就像它的大多数“弟兄”一样,退役报废,解体成废旧钢材回收利用。
因为热爱蒸汽机车,那位大同工厂的工程师始终在寻找这辆国产首台蒸汽机车,当他最后在淮南机务段场站角落发现“八一”号时,欣喜异常。通过双方协商,大同机车车辆厂将退役的“八一”号保存起来,此后“八一”号作为国产首台蒸汽机车,多次参加相关展览。
“八一”号的娘家人——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近年来也一直打听它的下落。2008年,南车青岛四方公司企业文化部门获悉,“八一”号保存在大同工厂的消息后,两年时间内,三次赴大同,为“八一”号能荣归故里与大同工厂展开协商,并最终将它领了回来。
“考虑到年迈的‘八一’号已经不能再在铁路上运行,我们只能通过汽车将其运回。”为了把近百吨的“八一”号拉回家,南车青岛四方公司安排了三辆大平板车,将机车整体分解成三部分,用了三天三夜跨越上千公里才让它平安归来。
蒸汽机车制造历史
■解放 (JF)型蒸汽机: 1952年7月,四方机车车辆工厂成功制造我国第一台“解放”型蒸汽机车,到1960年停止生产,共计制造455台。
■“胜利”(SL)型蒸汽机: 四方工厂于1956年试制成功第一台干线客运蒸汽机车,新车命名为“胜利”型,代号SL。到1959年停止生产,共制造了151台。
■ “建设”型蒸汽机车: 1956年大连工厂在“解放”型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型的机车,命名为“建设”型,代号JS,并于1957年试制了第一台样车。
■前进(QJ)型蒸汽机车: 1956年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由大连工厂自行设计制造中国第一台干线货运蒸汽机车。命名为“和平”型,代号HP。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反帝”型,文化大革命后改称“前进”型,代号Q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