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上一个小小的通风口,却让杭州人着实纠结了半年。从地铁1号线开通伊始就有很多人提到了这个问题——座位上方有2个出风口的风一直对着人头顶吹的,坐久了实在吃不消。
问题抛给杭州地铁集团后,官方曾表示会努力想办法解决。就在19日,好消息终于来了。目前一个解决出风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已经过了论证,将在6月底试装到车厢里。效果好不好,请市民们说话。最终民意反映良好,就会推广到1号线所有列车,预计改进部位2000多处。
车厢内的风量,想调不容易
可能有人会疑问,不就是风太大么,就像家里的空调一样,调小一点不就好了吗?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地铁车厢来说还真不是这么简单的事。
问题关键点在于要把车厢内的风量调小,但又不能调得太小,调到多少都需要合乎标准。因为地铁列车内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对空调的出风总量和新风量(车厢外部新鲜风)有严格的国家标准。否则,乘客在车厢里会感觉气闷。
国家标准要求每平方米6人为计算单位,要求平均每人总风量不少于30立方米/小时,新风不少于10立方米/小时。按照这个标准,1号线每节车厢(两头动车按246人、中间4节拖车按226人)计算,每节车厢内的风量不能少于8000立方米/小时,新风量不少于2600立方米/小时。
事实上,记者了解到目前1号线的总风量是在8300立方米/小时,新风量是2610立方米/小时,确实符合国家标准。因此,优化设计的前提也是要保证总风量和新风量。
问题出在两个出风口上
杭州地铁车厢内的空调位于车顶位置,出风口被格栅隔出5个。地铁集团通过试验发现,问题就出在中间第2、第3两个出风口,它们刚好是对着座位上乘客的头顶吹的。
地铁集团做过一个不完全统计,预计有每秒2~3米的风是从这两个出风口吹出,对着座位上的乘车头顶,所以部分乘客会觉得冷飕飕。
记者了解到,这个问题本身在“体型”较大的A型车上是不存在的,但厂家在设计当初,将A型车的比例移到了B型车上。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将大房间的设计搬到小房间,有些不合适在所难免。
这个问题也不是杭州一家遇上,苏州地铁也是B型车,和杭州差不多时间开通。记者了解到苏州地铁车厢内的出风口也是“同病相怜”。
2号线的列车,已经未雨绸缪
地铁集团机电部部长张大华告诉记者,其实最终方案的出炉还着实费了一番周折:“最先考虑在列车空调出风口加装滤网,试图通过增加出风阻力的方式来降低风量。实验比对后,发现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容易积灰,不容易清洗。”
第二个方案是在空调格栅处加导流板,对空调出风起到导流作用。最后因为影响整体美观也被淘汰了。
现在的可行性方案简单来说,就是用防火材料将第2、3号出风口给堵住,在风口格栅处设置两个L型导流板,底面与出风格栅底部齐平,上部伸出约4毫米(如图)。
堵上后,2、3号出风口的风因为没有出口,大部分将回流,但是内部换气系统一直在送气,于是这个回流就会从就近的1、4号口子出去。而1、4号口的风向是朝着地铁车厢内部和外部,不会影响到乘客。
“改进后的总风量是8200立方米,新风量是2600立方米,依然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我们将在6月底选取一节车厢进行再试验,根据结果进一步优化后,再选取整列车进行试验。届时,根据试验效果及市民反馈意见,最终决定是否对全部列车进行加装改造。”张大华说。
19日,地铁集团还告诉记者,目前正打算生产的2号线列车,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把5个出风口的方向变了变,将风的吹向变成了一个“八“字形,一半朝着车厢,一半朝着车厢内壁。
另外,19日的列车事故也已查明,事故源于第五节车厢牵引系统控制模块出现了故障。这辆列车昨晚已更换故障模块,并经测试已可正常使用。
地铁列车内是封闭的空间,对空调的出风总量和新风量(车厢外部新鲜风)有严格的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