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有轨电车梦想不再遥远
11月13日上午,由上海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同济大学特种土木工程技术研究所发起,德国黑森州中国合作促进中心支持的国内第一家有轨电车创新中心——中欧有轨电车创新中心成立仪式在沪举行,上海市交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经信委、中联部经济联络中心、相关区县建委领导、相关理事单位负责人出席成立仪式。
据上海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简称:上海城建设计总院)介绍,新成立的中欧有轨电车创新中心理事单位由国内外有轨电车行业内近三十家企事业单位组成,涵盖中欧城市规划、交通规划、设计咨询、设备制造、运营、培训等领域,覆盖有轨电车产业链的各个领域。成员将立足国际交通发展前沿、专注实用研究,致力于有轨电车行业跨学科的技术研究,建立国内领先的城市有轨电车技术创新国际交流平台与知识枢纽。
上海城建设计总院院长刘伟杰介绍,公交体系一般可以分几个层次,骨干公交、中运量公交、轨道交通等。目前上海公交体系由大运量的轨道交通与低运量的地面公交构成,据统计,轨道交通每小时运输3-4万人次,常规公交5000-6000人次,而真正缺乏的是0.5-1.5万人次的中运量公交方式。作为目前国内60%以上现代有轨电车项目,松江、珠海、淮安、苏州、武汉等近390公里已建立和在建有轨电车的设计者,上海城建设计总院早在2007年首次研究设计张江有轨电车,几年的技术积累带来冲击和思考,完善交通系统是下一轮城市发展的主题,上海必须增加新的交通运输的方式,来应对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而具有运能大、绿色节能、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的有轨电车,不仅可以填补现有轨道交通网络的空白,解决交通问题;其运用智能交通手段提升运行速度,以及灵活的运营线路,最终将能改善人们的出行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完成从个体交通到以公共交通为主的转变。
未来作为上海第二层次公交方式,有轨电车发展规模约800公里,占中运量公交方式的80%。主要分布在郊区新城,以及如迪士尼、虹桥商务区等特殊区域,承担轨道交通没有覆盖或能力不足的公交客流走廊。另外在如延安路等流量特别大的交通通道,完善整个路段的交通环境,提高交通效应。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城建设计总院将联合国际、国内的研究单位,建立推进有轨电车产业链的创新中心,在国产化和技术进步上寻找突破,创造“本土化”的技术。
期间,上海城建设计总院作为牵头单位,围绕我国现代有轨电车规划标准缺乏、建设规范体系不健全、现代有轨电车关键设备国产化程度低、运营安全保障体系不足等问题,重点开展现代有轨电车线网规划、工程建设、车辆设计集成及运营安全等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形成线网规划标准、工程设计规范,建立现代有轨电车车辆研发与集成设计技术平台和运营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现代有轨电车示范工程,为促进现代有轨电车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未来中欧有轨电车创新中心将与各理事单位一起关注国内外城市交通、公共交通和有轨电车技术发展前沿,组织或参加中心的国际或国内技术交流,促进国际先进经验在国内有轨电车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发挥各自领域的技术优势,提供专家团队,组织申请或参与有轨电车相关技术标准/规程/论著的编制,共同促进国内有轨电车技术健康有序发展。
背景材料:
2011-2014年期间,我国钢轮钢轨制式的现代有轨电车系统应用从苏州高新区开始遍布全国主要区域,现代有轨电车掀起了一股发展热潮。截止到2014年上半年,我国有6个城市开通运营,10个城市进入建设阶段;而与此同时,40余个城市在进行规划或设计工作,国内现代有轨电车规划里程近6000公里。热潮的背后有冷静的思考,也有匆忙的决策。可以说,任何一个公共交通系统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但其运营效益与服务能力是否满足期望来自于全面的规划、适合的定位与理性的应用,有轨电车将走向何方在国内各界引起了较大的讨论。
欧洲作为有轨电车的发源地,也是国际上有轨电车规划、设计标准规范的发源地,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地区的有轨电车系统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城市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近五十年内,欧洲有轨电车积累了大量先进的技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