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1640”做规划
嘉兴市规划形成多心多元的网络型组合城市,具体空间结构被称为“1640”,即“一主(城)、六副(城)(含一新城)、四十新市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嘉兴位于长三角的地理中心,发展环境较为优越,随着长三角区域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嘉兴市未来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但是,嘉兴市地处平原,市域范围内各县级城市独立性较强,恰恰因为周边特大规模城市外磁力的作用,市域城镇体系有离散化的趋势,这是嘉兴市市域范围未来发展所遇到的关键问题。
“嘉兴内部公共交通骨干体系规划,必须要考虑到这个问题,为促进嘉兴区域一体化和城乡统筹作出贡献。”承办《嘉兴轨交规划》项目的嘉兴市建委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整个规划范围为嘉兴市域行政管辖范围,重点范围是嘉兴市区和嘉兴市域规划确定的平湖、海盐、嘉善、桐乡、海宁以及滨海新区6个副城,酌情考虑40个重点新市镇。
据介绍,嘉兴的“1640”空间结构是建立在现状城镇空间均衡分布形态下的就地平衡结构,其与大城市由于城市膨胀而建立的次中心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各主副中心已经有一定的人口及用地规模,有较为成熟的经济、社会、文化基础,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因此只需对其进行合理的空间引导,就能使它们与主中心形成共生关系,达到区域内各城市的共赢。
此前的《嘉兴市综合交通规划》中也已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确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交通出行模式”,并认为嘉兴客运交通发展方向应坚持以发展公共交通为主,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形成多种客运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客运交通体系模式。
因此,针对目前嘉兴市常规公交服务能力不强、吸引力下降的情况,要确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交通出行模式,保证嘉兴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需要尽快在市域和主城范围构建公交骨干网络,提供高水平的公共交通服务,引导居民出行方式的转变。
5条线路构成无环放射网
记者在《嘉兴轨交规划》中看到,未来嘉兴市域的公共交通骨干体系为无环放射网,由5条线路构成。线路全长271公里,中心城区线路长度为60.9公里。中心城区内线网密度达到0.42公里每平方公里,核心区内线网密度达到0.72公里每平方公里。全线网共设车站91座,其中双线换乘站8座。
嘉兴1号线(红线)全长59.1公里,共设车站24座。西起新塍,东西沿新塍大道、东升路穿越西翼、秀洲,经秀洲大道、中山路进入旧城核心区,经火车站后进入南湖区,沿双溪路南北穿过高铁站后向南,经余新镇,沿南北湖大道经沈荡、于城镇后东西贯穿海盐中心区。沿途经过汽车客运中心、老汽车西站和火车站、高铁站等重要对外交通枢纽。
嘉兴2号线(蓝线)全长63.8公里,共设车站25座。与1号线呈双L形扣合成环,北起王江泾镇,沿禾兴路、新气象路南北穿越老城区后向东,东西穿过高铁站片区,连接东翼、平湖,并经当湖路、长胜路进入滨海新区。沿途经过汽车北站、南湖广场、高铁站等重要功能节点。
嘉兴3号线(紫线)全长58.9公里,共设车站21座。连接嘉善与海宁,填充现状城区的切向走廊,弥补1号、2号线在这一区域的十字结构对外围区域照顾不够的状况,南北贯穿秀洲新区。沿途从嘉善起,经世纪大道(嘉兴第三通道)、320国道、湘家荡、城东路、东升路、太平桥转向南,经越秀路、姚家荡、国庆村,沿嘉海路经海宁皮革城至海宁中心区南端止。
嘉兴4号线(绿线)全长49.7公里,共设车站19座。连接桐乡与主城区南湖中心,弥补1号、2号线在南湖地区东南向联系较弱的问题,加强主城对东翼的吸引。沿途由桐乡市大宏村起,向北经世纪大道、320国道,经濮院、洪合、机场,进入市区后经长永路、科技城、东翼工业区,经新丰镇向南止于与2号线的换乘站。
嘉兴5号线(灰线)全长39.5公里,共设车站12座。作为服务滨海新区的线路,沿独山港、乍浦港、海盐县滨海走廊布设。
据介绍,其中1号、2号线着重中心区功能,兼顾外围组团,作为市区的骨干线,在市区站间距较小;3号、4号线着重连接外围组团,在中心区主要作用为填充骨干线空隙,同时提供快速走廊,提高线网覆盖范围。
建议实施“三步走”战略
记者从嘉兴市建委获悉,《嘉兴轨交规划》编制工作于2009年初开始,到去年3月完成中间报告,1个月后向市级主要部门征求了意见,去年6月组织召开了市级相关部门和县(市、区)参加的征求意见会。
随后在2011年7月,我市召开了专家评审会,由全国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认为,嘉兴进行轨道交通规划是必要的,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具有创新性,规划方案规模合理,与嘉兴发展实际相吻合,最终规划获得了通过。去年11月30日,规划已报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目前规划已经启动控规编制工作。
不过,规划的实施还没有具体时间表。据了解,嘉兴市现状和规划差异较大,实施策略应注重稳妥,降低风险,因此《嘉兴轨交规划》主编者建议嘉兴实施“三步走”战略:首先构建市区骨干线路,择机延伸发展紧密、需求量较大的副中心,最后实现全部网络。
根据这样的规划建议,第一步将会是支撑中心城双核发展,利用最重要走廊构建轨道交通;在接近成形的东西连绵发展带上构建轨道交通系统,支持中心城两翼发展;近期以服务中心城客流为主,预留延长线路进入外围组团的条件。
具体设施将集中在两条线路上,1号线(红线)先建31.5公里,共设车站17座。连接新塍镇、秀洲新区、旧城中心、南湖中心、高铁站。定位为骨干线,在中心城沿中山路、甪里街、庆丰路布设,南端连接高铁站。4号线(绿线)先建37.7公里,共设车站16座。连接濮院镇、西南片区、南湖中心、东翼。定位为辅助线,在中心城沿长水路布设,起加密南部城区覆盖的作用,并采取大站距方式通过,串联机场、南湖中心和东翼发展区,西端经濮院镇预留延伸至桐乡的条件。
第二步是联系两翼和滨海新城。实施这一步时嘉兴市中心城区“一心两翼”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两翼联动趋势加强,同时东部滨海新城区域初具规模,轨道交通应配合城市发展,构建贯通东西两翼及连接东部滨海新区的线路。同时,线网继续加强中心城的供给,加密城市中心区线网密度。
第三步则是实现市域骨干客运系统构架。实施这一步时,嘉兴市中心城区及外围组团发展规模已趋于稳定,各外围组团对于大范围、长距离的快速交通需求增多,故应在第二步基础上继续加强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的对接,将轨道线路逐渐向组团中心延伸,完善网络功能。
据了解,轨道交通可分为大运量的地铁、中运量的轻轨和小运量的有轨电车3类,根据《嘉兴轨交规划》,嘉兴市域的轨道交通将不可能选择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