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05月20日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 忘记密码 转到新站 RSS订阅 English
中国轨道交通网
热门关键字:轨道交通中国轨道轻轨
您现在的位置是: 跳过导航链接中国轨道交通网 > 新闻资讯 > 详细

『北京』地铁亦庄线行驶在昔日的皇家苑囿

字号:T|T 时间:2011/1/12 0:00:00  来源:千龙网   点击率:2302

近日,北京地铁亦庄线已经通车。它将地铁5号线的宋家庄与四环路外的小红门、亦庄、次渠等居住区联结在一起,大大方便了沿途居民的出行。亦庄线都设有哪些站点?每个站名背后有哪些有趣的历史故事?附近有没有什么古老的遗迹?下面,就让本版约请的作者带您沿着这条地铁线路,开始一次全新的寻访!

宋家庄站

宋家庄在清代曾有菜园,种植的蔬菜享誉左安门内外

宋家庄位于丰台区,是地铁5号线的南端终点站,也是地铁亦庄线的第一站。“宋家庄”这个地名,听起来有着浓重的乡土气息,可是,我在附近转了一圈,只看见一栋栋高大的建筑物,却没找到任何村庄的遗迹。那么,在历史上,这里又是什么样子呢?

清朝的时候,出了今天的左安门,就是南郊了。咸丰年间,有一户姓宋的人家,在左安门外西南方向开辟了一处菜园,常把自己种的菜拉到左安门内出售。他种的菜,品种多,价格低,很受城里人欢迎,生意非常不错。他的菜园子名气也越来越大,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耕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村落,名曰“宋家庄”。

20世纪50年代,宋家庄一带建起了北京化工三厂,后这里逐渐出现居民区,原来的村庄也随之消失。上个世纪末,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北京化工三厂搬离了宋家庄。前几年,这里陆续盖起了新型住宅小区。现在,宋家庄是地铁5号线和地铁亦庄线的换乘站,也是北京南城重要的交通枢纽。到2012 年,地铁10号线二期通车后,将和现有的两条地铁线交汇于此,宋家庄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地铁换乘站。

肖村站

附近的红寺村有风格独特的地秧歌

从宋家庄站向东南行进,高楼大厦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狭窄的小路和成片的平房。这一带都是农村,属于朝阳区小红门乡。

从这片平房向东,穿过成寿寺路,在南四环路的北侧,“城外诚建筑装饰商城”附近,就是地铁亦庄线的肖村站了。和宋家庄站一样,这一站仍然是地下站。有意思的是,在规划中,这一站最初被命名为“红寺”,后来才改为“肖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刚才我看到的那片平房,分属于两个村子:靠南的就是肖村,以姓肖的村民较多而得名;靠北的则是红寺村,明代这里邻近皇家苑囿南苑的栅子口角门,附近有一座红色墙垣的寺庙——元灵宫,村子因此得名 “红寺”。从地理位置上看,地铁站离南边的村子更近,自然称为“肖村”更合适一些。

提到红寺,不能不说说这里的地秧歌。红寺村的“太平同乐秧歌圣会”创立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道光六年(1846年)、光绪五年(1879年)、民国十四年(1925年)经过三次重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是北京民间花会中唯一不上高跷的纯地秧歌,同时吸收了戏曲中的舞蹈表演技巧。1957年,红寺村地秧歌曾作为北京市代表团的节目,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

小红门站

小红门曾是清代皇家苑囿南苑的北界墙门

地铁亦庄线的第三站是小红门站,车站位于小红门村的中部。漫步于狭长的小红门路上,城市的喧嚣似乎远去,拥抱我的,是乡村的宁静与惬意。村中有一座影壁,上面刷着一行标语:“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快地区城市化”。

现在的小红门,看上去只是北京近郊的一个普通村庄。我好几年前就到过这儿,对它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直到去年,我在图书馆随手翻开明清时期的皇家苑囿——南苑的地图,只见南苑北墙上,画着两个门,西边的叫做“大红门”,东边的就是“小红门”。我着实吃了一惊:昔日的小红门,竟然是皇家苑囿的大门!

南苑,又称南海子,方圆约120里。历史上,这里受永定河故道的影响,形成了不少的湖泊,水草丰茂,气候湿润,适宜动物繁衍生息。元代把这里辟为皇家猎苑,称“下马飞放泊”。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将其拓展,仍作为皇家苑囿。为了与城内的北海子(积水潭)相区别,将其称为“南海子”。当时的南海子,设有北红门、南红门、东红门、西红门四门。

到了清代,统治者酷爱骑射,南海子成为他们游猎的最佳去处。皇家大兴土木,把明代南苑的土墙改为砖墙,将原来的四门辟为九门:正北为大红门(今南四环路大红门桥以北)、其东为小红门(今朝阳区小红门村)、东北为双桥门(今亦庄开发区东环中路附近)、正东为东红门(今通州区海户屯西南)、东南为回城门(今大兴大回城村)、正南为南红门(今大兴区南红门)、西南为黄村门(今大兴区黄村东侧)、正西为西红门(今大兴区西红门)、西北为镇国寺门(今丰台区镇国寺)。清朝皇帝经常来此驻跸,或观礼检阅,或游幸射猎,使南海子成为闻名天下的皇家苑囿。清代著名宫廷画师、意大利籍的郎士宁画过一幅《乾隆大阅图》,表现的正是乾隆帝在南苑检阅八旗部队的盛况。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南苑遭到灭顶之灾,建筑物几乎全部被焚毁,苑内的奇珍异宝和珍禽异兽也被劫掠一空。在侵略者的枪炮声中,高大的苑墙轰然倒塌,九座豪华的城门也化为焦土,小红门自然未能幸免。此后,南海子一带成为荒郊野地,逐渐发展为一个个零散的村落。

一百一十年,弹指一挥间。在这个寒冷的冬日,当我行走在小红门村的时候,想象着昔日南苑的盛景,仿佛听到了一种声音——那清晰的、急促的、从历史深处传来的金戈铁马之声……

旧宫站

清朝皇帝曾在旧宫南侧的德寿寺先后接见五世达赖和六世班禅

离开小红门,地铁亦庄线继续向南,在三台山村的北侧,如蛟龙出海一般,从地下破土而出。三台山村仍然属于朝阳区。在清代,这里曾有三座土台子,分别称为大台子、二台子、三台子,是皇家狩猎观围的场所,后来演变成村落,称为“三台山”。198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该村发现东汉晚期砖筑多宝墓,后列为朝阳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亦庄线从三台山村向南,进入大兴区管辖范围后,所设第一站就是“旧宫”。前些日子,我在本版为大家介绍大兴线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新宫站,跟旧宫站的地名正好相对。据史书记载,明朝修整南海子,在现在旧宫一带建起了上林苑内监提督官署。清初将其改建为行宫,称为“旧衙门行宫”。清人吴长元《宸垣识略》云:“旧衙门行宫,在小红门西南,建自前明,本朝顺治中重葺。门殿四层,皆有御书联额。后殿东为荫榆书屋,西为西书房,南为书室平台。楼之东另一宫门,内殿二层,后为佛室。”其规模可见一斑。1900年,旧衙门行宫遭到八国联军洗劫;民国年间,又被奉系军阀彻底拆毁。其后,陆续有人搬到原址居住,逐渐形成一个村落,人称“旧宫”。经历了重大的历史变迁,今日的旧宫,是否保留了古老的遗迹?
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文献上看到,当时尚存的旧宫遗址有两处:一处是村南建于明代的独孔石桥,人称“衙门桥”;另一处是建于清初的德寿寺碑。二十年过去了,它们现在又是什么样子?我向附近的居民打听,才知道前几年旧宫一带修路时,已经将衙门桥拆除,只有德寿寺碑保存至今。按照一位老大爷的指点,我向亦庄线旧宫站的南侧望去,只见一片空荡荡的平地中,隐隐约约有两栋建筑物。走近一看,红色的砖墙围绕着两座华丽的碑亭,亭内各屹立着一座石碑。碑亭油饰一新,显然是近年来为了保护古碑而新建的。那斑驳漫漶的碑文,像是在讲述着一段古老的往事……

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1617年-1682年)从西藏启程入京朝觐。十二月十二日,顺治帝提前来到南苑旧衙门迎候。十二月十五日,五世达赖率众来到南海子,恰好遇见在旧衙门东南射猎的顺治帝。顺治帝在旧衙门设宴,隆重接待五世达赖,并命户部拨供养银九万两。五世达赖向清帝表达了对中央政府的拥护。次年,清廷颁发给五世达赖金册、金印,并进行敕封。顺治十五年(1658年),将旧衙门改建为行宫,同时在旧衙门东南——顺治帝与五世达赖喇嘛初次会面的地方修建了德寿寺,以示纪念。顺治帝《德寿寺诗》云:“持身崇孝理,清净契真如。岁久开金寺,时来降玉舆。”

乾隆年间,德寿寺经过重修和扩建,只由“苑隶看守,弗居僧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皇家庙宇,以其宏伟富丽,冠绝南海子诸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六月,西藏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华丹益希(1738年-1780年)率众从西藏出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次年七月到达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帝,庆祝皇帝的七十大寿。其后,乾隆帝又在北京的南苑德寿寺设宴款待六世班禅。乾隆帝在《德寿寺诗》中写道:“德寿禅林成世祖,尔时达赖喇嘛朝。何期一百经年久,又见班禅祝嘏遥。”他认为这两次觐见“后先辉映,实为国家盛事”。

民国年间,德寿寺在战乱中被焚毁,仅有两座石碑保存至今,却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亦庄桥站

亦庄清末曾为私家庄园 现已建起经济技术开发区

从旧宫站出发,地铁亦庄线向南跨过了五环路,进入亦庄开发区的第一站,就是“亦庄桥”站。

亦庄桥站南边不远,就是亦庄镇政府。从老地图上看,过去这里有个叫“亦庄”的村落——它的形成,与南苑紧密相关。明清两代,南苑是家皇苑囿,苑内土地禁止开垦。清末,南苑遭到侵略者破坏,加之内忧外患,国库空虚,光绪帝不得不允许将苑内土地招佃屯垦。这一下,许多太监、官僚、军阀争先恐后来到南苑抢占土地,建起了一大堆私家庄园,亦庄就是其中的一个。到了民国年间,因为战火频仍,庄园逐渐衰落,演变成普通的自然村,仍然称为“亦庄”。

20世纪50年代,亦庄村只有几户人家。南郊国营农场成立后,亦庄作为二分场,拥有远近闻名的奶牛场,逐渐兴旺起来

1983年5月,亦庄分场成立了亦庄乡,后又“升级”为亦庄镇,一直属于大兴区管辖。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在亦庄镇辖地开工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后,定名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而今的亦庄开发区,已经成为北京现代制造业的核心基地,仿佛在古老的南苑故地上,升起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亦庄文化园站

国际企业文化园内风景秀丽

离开亦庄桥站,地铁亦庄线沿着文化园西路往东北方向敷设,来到了“亦庄文化园”站。

这一站南侧是“林肯公园”居住社区,北侧则是国际企业文化园的西区。文化园拥有4000亩绿地,我曾在夏天去过那里,园内绿柳扶风,波光跃金,一派秀丽景色。不过,这次我的目的是探访亦庄线沿途的地理状况,无暇去文化园内游玩,只能与它“擦肩而过”啦。

万源街站

万源街站交通便利

“亦庄文化园”的下一站是“万源街”。车站位于万源街与宏达北路交叉路口的南侧。与旧宫、亦庄桥、亦庄文化园三个开敞式高架站不同,万源街站是半开敞式的,外观酷似一个砖红色的“方盒子”。

地铁站附近的“万源街西口”公交站上,有324、652、723、926支快、927、927区间、976、运通202、大兴15等9条公交线路停靠,可谓交通便利。

荣京东街站

绿色的地铁站台与站外的绿化带相呼应

地铁列车驶离万源街站,不到两分钟,就来到了荣京东街站。车站位于荣京东街与宏达中路交叉路口的南侧。在外观设计上,荣京东街站与万源街站一模一样,也是“红盒子”,但在站台的设计上却略有区别:万源街站的站台地面是浅灰色的,荣京东街站的站台地面则是绿色的——这样的设计,正与车站外的绿化带相呼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荣昌东街站

车站内部的色彩设计颇有特点

“荣京东街”的下一站是“荣昌东街”。

车站位于荣昌东街与宏达南路交叉口的北侧,和前面两站一样,也是一个漂亮的“红盒子”高架站。车站内部,那深灰色的站台地面,与白色的站体顶棚和钢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设计人员的独特构思。

同济南路站

车站附近的海户屯曾是明清时南苑“海户”居所

离开荣昌东街站,地铁列车先向东南行驶,又折向东北,在康定街与同济南路交叉口的南侧停下,这就是同济南路站。
从历史地图上看,这一站所在的位置,附近有个“海户屯”。这个地名我以前倒是听说过,不过印象中是在南三环路木樨园的南边,是2路公交车的起点站,怎么会“飞”到亦庄呢?查了一些资料,我才知道,明清时在南海子(即南苑)设置“海户”,负责维护苑墙、饲养禽兽、栽培林木、种植蔬菜等职。《皇明大政纪》云:“苑在京城南二十里……海户千余守视。自永乐定都以来,岁时蒐猎于此。”海户虽然在苑内当差,却只能在苑外居住,地位十分低下。清代诗人吴伟业在《海户曲》一诗中,描绘了他们的艰辛处境:“大红门前逢海户,衣食年年守环堵。收蒿腰镰拜啬夫,筑场贳酒从樵父……”

后来,海户在苑外的住处逐渐形成了四个村落,称为“海户屯”。我最熟悉的海户屯,位于南苑北墙的大红门外,吴伟业诗中所描写的很可能就是这里的海户;而亦庄开发区附近的海户屯,位于南苑东墙的东红门外,现属通州区马驹桥镇管辖。另外两个海户屯,一个位于南苑东墙的羊坊角门外,现在是朝阳区十八里店乡的自然村;另一个位于南苑西墙的黄村门外,1985年迁至京开路东侧建起新村,名为“海户新村”。这些“海户屯”,见证了昔日皇家苑囿的繁华,也见证了今日北京南郊的发展,抚今忆昔,沧海桑田,真让人感慨不已。

经海路站

附近的安定营在明初曾是驻军屯种之所

我继续乘坐地铁,来到了经海路站,进入了通州区的辖地。经海路站是亦庄线穿起京沪高速后的第一站。同前几站一样,它的外形也是一个“红盒子”,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显眼。

地铁站附近有个安定营,在明初是驻军屯种之所。因为士兵没有家眷,故称“童子营”,后来逐渐形成村落。清乾隆年间,村名讹为“哨子营”。有人认为,这因为驻军上下工以哨子为号,才改称此名的。到了嘉庆年间,又讹为“骚子营”。1982年,因“骚子”二字不雅,遂改名为“安定营”。现在,安定营一带建起了工业区,而地铁亦庄线的开通,更使这片古老的土地旧貌换新颜。

次渠南站

车站色调清新明快

列车从经海路站往东北方向驶去,渐渐的,从车头到车尾,往下方微微倾斜。忽然,窗外的风景全都被黑暗吞没——在经过8个地上站,充分享受了冬日的阳光之后,亦庄线如长龙入海一般,重新潜入地下。很快,就来到了次渠南站。
次渠南站是典型的岛式车站,说白了就是站台设在两侧铁轨的中间,这样,乘客可以选择乘坐任意一个方向的列车,非常方便。站内瓦蓝色的柱子,天蓝色的墙壁,色调清新明快,令人赏心悦目。

次渠站

次渠原名“茨蕖”,曾有建于元代的宝光寺

亦庄线继续向前行驶,就到了次渠站。从车厢内的地图上看,亦庄线最东端的终点应该是“亦庄火车站”,但是,图上在这一站旁边有一张不干胶贴纸,上书四个小字:“暂缓开通”。工作人员告诉我,亦庄火车站这一站是为了方便亦庄线和京津城际铁路的乘客互相换乘而设立的。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尚不具备开通条件,因此,次渠站就成了亦庄线事实上的终点站。

登上自动扶梯,来到地面,我再一次被阳光拥抱。站外,一条笔直的大道向东西两侧延伸。放眼望去,往东是大片的空地,有待进一步开发与建设;往西,路南路北都是一排楼房。这附近连半条水沟都找不到,为什么地名会叫“次渠”呢?

我查过历史文献,此地在元朝时就已形成村落,元至正二年(1342年)修建了金口新河,恰从村北经过。不久,金口新河因故淤塞,河道被废弃后,盛长茨菰和芙蕖(即荷花),村子因此得名“茨蕖庄”。1913年,取谐音改名为“次渠”,沿用至今。

次渠曾有一座著名的宝光寺,创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明正统五年(1440年)重修。宝光寺为南向二进院落,正殿后矗立着定光佛舍利塔,通高30余米,为京郊名塔。可惜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京郊,定光佛舍利塔倾圮;其后,宝光寺也荡然无存,只留下一只青铜钟,高 1.75米,口径1.1米,重达3500斤,造型端庄,纹饰精美,现藏于通州博物馆。

古老的宝光寺,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全新的地铁列车,却驶过那昔日的皇家苑囿,不断向次渠疾驰而来……

责任编辑:ggl

成都地铁宣传片

时间: 2010-03-14

播放: 9616

北京442公里轨道

时间: 2012-12-18

播放: 29125

北京地铁八号线二期

时间: 2012-12-12

播放: 94223

兰州城市轨道交通宣

时间: 2012-12-12

播放: 96120

南京地铁运营四周年

时间: 2010-06-01

播放: 80431

视频:福厦铁路动车

时间: 2010-04-27

播放: 96155

Tel:021-51603532 0571-87162381(会员)021-51603528(会议)021- 51603533 51603599(销售) Fax:021-51603552
CopyRight© 2009—2020  www.rail-transit.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版权所有 中国轨道交通网
沪ICP备100067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