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04月26日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 忘记密码 转到新站 RSS订阅 English
中国轨道交通网
热门关键字:轨道交通中国轨道轻轨
您现在的位置是: 跳过导航链接中国轨道交通网 > 新闻资讯 > 详细

『重庆』“复兴号”动车组首次亮相 免费WiFi全覆盖

字号:T|T 时间:2018/2/26 10:40:34  来源:重庆市政府网站   点击率:1153

2月25日早上7:49,重庆开往深圳的G1314次列车从重庆北站北广场准时出发。

这是目前重庆始发的唯一一趟“复兴号”动车组列车。

2月17日,记者从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当天起,从重庆北站始发,经过宜昌、武汉开往深圳北站的G1314次列车,已使用“复兴号”动车组。此前,16日从深圳北站始发,经过武汉、宜昌开往重庆北站的G1312次列车,也已经开始使用“复兴号”动车组。这是“复兴号”动车组首次驶入渝利铁路,也是“复兴号”首次在重庆亮相。

坐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出行,会有怎样的全新感受?记者带你上车体验。

更优雅

车身配色红银相间,车顶没有“鼓包”

在重庆北站北广场站台停靠的列车中,“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格外引人注目。2月25日早上,不少乘坐G1314次列车的乘客刚到站台,就被“复兴号”动车组列车的高颜值所打动,争相合影。

“太惊喜了!真车比网上看到的照片还要漂亮!”乘客李先生说,自己坐过几次G1314次列车,以前都是“和谐号”CRH380A动车组列车,没想到这次会偶遇“复兴号”。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趟列车采用的是CR400AF车型。红银相间的车身配色让人眼前一亮,车厢外印的“复兴号”三个大字,彰显了它的与众不同。

“复兴号”动车组列车的身材非常优雅。列车采用了全新低阻力流线型车头和车体平顺化设计。这样的设计不仅让车身线条更好看,跑起来也更节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复兴号”的车顶没有了“和谐号”那样的“鼓包”。“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将受电弓和空调系统下沉到了车顶下的风道系统中,列车阻力因此比CRH380系列降低了7.5%-12.3%,350公里/小时速度级的人均百公里能耗下降17%左右。

更舒适

座椅间距更大,免费WiFi网络全覆盖

坐上“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很多乘客的感受就是“坐起更舒服了”。

与“和谐号”相比,“复兴号”的车内空间更大,列车高度从3.7米增高到了4.05米。

车厢内座椅间距变大。“和谐号”二等座椅间距为0.99米,一等座椅间距为1.06米;“复兴号”二等座椅间距加大到1.02米,一等座椅间距加大到1.16米。

座椅下方的电源插座新增了USB端口。座椅上方的席位号显示也让乘客一目了然:席位号显示红色时,代表席位已占用;黄色代表席位已经预售;绿色代表车票还未售出,席位没有占用。

“复兴号”车厢内实现了免费WiFi全覆盖。每一节车厢的WiFi网络可以承载80-120部移动终端。

除此之外,“复兴号”的空调系统充分考虑了减小车外压力波的影响,通过隧道或交会时,减小了乘客耳部的不适感。列车的照明控制也有多种模式,可以根据乘客需求提供不同的光线环境。

“复兴号”还采取了多种减震降噪措施,改进了车厢内的洗漱设施,设置了无障碍设施等,让乘客有了更舒适的乘坐体验。

更安全

2500余项监测点,出现异常自动保护

为了保障安全运行,“复兴号”配备了强大的安全监测系统和智能化感知系统。全车部署了2500余项监测点,能够对走行部状态、轴承温度、冷却系统温度、制动系统状态、客室环境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

车头部位还增设了由新型材料研发制成的碰撞吸能装置,如低速运行中出现意外碰撞,装置可通过变形来吸收碰撞时的能量。

“复兴号”采集的各种车辆状态信息多达1500项,能够全面监测列车运行状况,实时感知列车状态。“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出现异常时,可以自动报警或预警,并能根据安全策略自动采取限速或停车措施。

责任编辑:mayan

成都地铁宣传片

时间: 2010-03-14

播放: 9579

北京442公里轨道

时间: 2012-12-18

播放: 29070

北京地铁八号线二期

时间: 2012-12-12

播放: 94174

兰州城市轨道交通宣

时间: 2012-12-12

播放: 96074

南京地铁运营四周年

时间: 2010-06-01

播放: 80385

视频:福厦铁路动车

时间: 2010-04-27

播放: 96085

Tel:021-51603532 0571-87162381(会员)021-51603528(会议)021- 51603533 51603599(销售) Fax:021-51603552
CopyRight© 2009—2020  www.rail-transit.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版权所有 中国轨道交通网
沪ICP备100067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