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09月21日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 忘记密码 转到新站 RSS订阅 English
中国轨道交通网
热门关键字:轨道交通中国轨道轻轨
您现在的位置是: 跳过导航链接中国轨道交通网 > 新闻资讯 > 详细

『广珠铁路』穿山4685米 入地4500米

字号:T|T 时间:2010/5/15 13:00:08  来源:广珠铁路    点击率:2137

       在第四标段,广珠铁路9公里长的双线铁路隧道在江门境内“穿山入地”,并以1020米的明挖维护结构基坑创造了目前国内铁路建设之最。昨天,在新会区都会乡,明挖隧道和暗挖隧道交界处,记者看到两个作业面正以不同的工艺向两边同时掘进。在这条隧道上,每天1400多名工人在10个工作面上同时施工,目前已成功掘进2900多米,预计明年2月底可贯通。

      
穿山4685米 入地4500米

      
江门隧道穿越江门市的蓬江区、新会区和江海区,总长9185米,是广珠铁路第四标段的控制性工程,2008年7月开始施工。与通常的隧道不同,江门隧道在杜阮镇长乔村的圭峰山入洞后,先穿山4685米然后入地,在地下穿行4500米。前段为暗挖隧道,后段为明挖隧道。中铁三局江门隧道项目总工程师袁峰对记者说,目前,施工难度较大的暗挖隧道部分已经成功掘进了1600米,预计的7个风险点已安全通过了4个。

      
袁峰说,在4685米的暗挖隧道部分,有一段长达735米的浅埋区,隧道顶距地面平均不足10米。该段恰好穿过圭峰山国家公园,地表是城市干道、俱乐部等,是国内首次铁路隧道浅埋区穿越城市的地下施工。这意味着稍有不慎就会给地表带来安全威胁,耗工时较长。“这是目前江门隧道施工正在面临的第5个风险点,也是控制江门隧道全线贯通时间的节点部分。”袁峰说。

      
由于隧道各段的围岩等级差异较大,地质复杂多变,目前几个工作面的前进速度各不相同。从长乔村进口处开挖的工作面速度最快,平均每天可前进2至3米,开工以来已掘进了1600米。但受浅埋区施工难度大的影响,从新会区奇榜村打下的一口斜井往广州方向的工作面进展较慢,平均每天只能推进0.5至1米。

      
今年初,广珠铁路公司和设计、施工单位决定在江门隧道现有10个工作面的基础上,再增开一口竖井,同时向两边开挖,竖井的位置正位于735米的浅埋区段。这样,暗挖段的工作面将从目前的4个增加到6个。今年3月,该竖井开始征地拆迁等筹备工作,目前已经进入施工阶段。预计今年7月中下旬,竖井的两个工作面可投入施工,这将有助于更加安全快速地通过735米超长浅埋区,提高江门隧道施工的工效。

      
明挖隧道主体结构已完成1/3

      
从都会乡会城大道路北约300米向南,就进入了江门隧道4500米的明挖段。据介绍,该段施工需先做维护结构,再开挖基坑,进行隧道主体结构的施工。目前,明挖段主体结构已经完成了1500米,完成维护结构施工的里程已累计达3500米。该段1020米的“U”型敞开段创造了目前国内铁路建设史上最长明挖维护结构基坑的纪录。

      
袁峰说,虽然明挖隧道施工不受围岩等级的限制,但受施工场地的制约较大。江门隧道的明挖段穿越会城大道、江会路,并占用新会大道延伸线的部分路面。这几条公路都是车流量大、管线多的交通干线,且该段红线内涉及的高压塔也较多。直到目前,夹在会城大道与江会路之间的1700米明挖隧道仍受制于高压线迁改和交通组织方案的确定,只在部分地段进行了一些维护工程的施工。近期,上报的交通组织方案已经确定下来,该段将迅速展开隧道轮廓衬砌的主体结构施工。其它2800米的明挖段均处于正常施工阶段。

      
据了解,第四标段全程36公里,其中江门隧道约占该标段总里程的30%,但投资额占到该标段的60%。除了控制性工程,该标段还有桥梁11座,约占全线总里程的14.7%。截至目前,广珠铁路第四标段已累计完成产值8.1亿元,占标段工程总造价的61.7%。

责任编辑:weiyun

成都地铁宣传片

时间: 2010-03-14

播放: 9899

北京442公里轨道

时间: 2012-12-18

播放: 29500

北京地铁八号线二期

时间: 2012-12-12

播放: 94645

兰州城市轨道交通宣

时间: 2012-12-12

播放: 96466

南京地铁运营四周年

时间: 2010-06-01

播放: 80790

视频:福厦铁路动车

时间: 2010-04-27

播放: 96484

Tel:021-51603532 0571-87162381(会员)021-51603528(会议)021- 51603533 51603599(销售) Fax:021-51603552
CopyRight© 2009—2020  www.rail-transit.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版权所有 中国轨道交通网
沪ICP备100067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