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轨道交通设备与系统国产化是我国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方向。按照国家有关国产化政策的要求,上海在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AFC)系统国产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国产化道路。回顾了上海轨道交通AFC系统国产化工作进程;总结了上海在AFC国产化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阐述了此项工作对推进我国轨道交通设备与系统国产化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国产化
为引导城市轨道交通的良性发展,1998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实施国产化工作的有关政策性文件,以指导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几年来,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设备与系统国产化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国产化政策的实施,拉动了内需,扶持了相关民族工业的发展,降低了投资和运营成本,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国产化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点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1)基础工业的落后,特别是基础材料、工艺和信息技术的落后,导致国内产品无法满足需求,关键部件不得不依赖进口;
(2)对轨道交通设备与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缺乏实践经验,缺少全国统一的技术及产品标准;
(3)高起点、高速度的建设,客观上对轨道交通的各种设备及系统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国内企业仓促上阵,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实力来发展并完善,难以与国外企业直接进行竞争。
面对城市轨道交通国产化工作中存在的难点,上海首先在自动售检票(AFC)系统方面寻求突破:从与国外企业合作起步,逐步培养国内企业自主设计、研发和制造的能力,使一批国内企业在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过程中成长起来,在国产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上海在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国产化方面的工作实践,为轨道交通其他专业的国产化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1 上海轨道交通AFC系统的国产化进程
AFC系统是轨道交通最基本、最重要的系统之一,也是国家重点要解决的三个国产化系统之一。为此,上海选择将AFC系统国产化作为探索城市轨道交通国产化工作的一个主要项目。
1.1 国产化工作的初次尝试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伊始,就开展了AFC系统国产化的实验,但由于基础配件和工艺的缺陷以及产业化难以配套等原因,这次实验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尽管如此,这次实验对日后AFC系统的引进和后续国产化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1.2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国产化相结合
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的AFC系统全部从美国引进,选用的是国际知名的CUBIC公司的产品,是国内第一套投入商业运营的AFC系统。该系统于1998年9月先在1号线安装调试,并于1999年3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在运营过程中,这套AFC系统体现出了高效便捷的特点;但是,完全依靠进口的种种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造价昂贵,运营费用高;国外企业的关键技术不公开,造成系统的维护和升级困难;备品备件不足,售后服务难以及时保障等。
在1、2号线AFC系统开通运营后不久,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明珠线一期)AFC系统的建设任务提到了议事日程。考虑到当时国外AFC系统产品相对比较成熟,而国内产品尚处于摸索阶段,不能成套提供,且没有系统运用的实例,因此,确定了3号线项目AFC系统国产化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即“主要设备引进,逐步实现国产化”。按照这一原则,在实施3号线项目AFC系统国际招标时,明确提出了国产化比例不得低于31%的要求,并要求国外供应商提供切实的国产化措施,包括国内合作企业、合作方式以及主要系统国产化的进度安排等,以此促进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合作,并向国内合作企业开放其技术。最终,3号线AFC系统由西班牙INDRA公司和上海华虹集团组成的投标联合体中标,国产化要求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入了合同;并特别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系统软件不低于60%的部分是在国外供应商的保障下由国内企业完成,以部分技术简单设备的进口为代价换得了应用软件的本地化。在具体实施时,除组装调试,非接触式IC卡读写器及应用软件本地化外,还利用国内合作企业的成本优势,争取到了系统非主要部件及其他配套设施均采用国产设备;在引进主体设备的同时着手进行主要零部件国产化的研发工作,逐步实现维修零部件的国产化。由此,3号线AFC系统国产化基本实现了“主体设备及系统集成引进,应用软件本地化”的目标,从而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
随后,根据上海公共交通“一卡通”系统建设需要,上海华虹集团又与美国CUBIC公司签订了合作改造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AFC系统的合同,国内企业开始全面参与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供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