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11月24日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 忘记密码 转到新站 RSS订阅 English
中国轨道交通网
热门关键字:轨道交通中国轨道轻轨
您现在的位置是: 跳过导航链接中国轨道交通网 > 新闻资讯 > 详细

『新疆』喀什至和田铁路全线铺通 连接南疆10个县市

字号:T|T 时间:2010/11/8 0:00:00  来源:亚心网   点击率:1962

全长488.27公里的喀什至和田铁路于11月6日全线铺通。

总投资50.73亿元的喀和铁路自2008年12月开工以来,用短短一年多时间完成了路基和桥涵工程建设,一年零三个月完成铺轨,创造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高速度。

当日18时17分,最后一排轨枕稳铺在路基上。中铁十五局喀和铁路指挥长吕超介绍,铺轨采用先进的大型铺轨机,能将22吨重的44根水泥轨枕连同钢轨一次就位,铺轨平整,加固结实,钢轨衔接与钢钉连接紧密,铺轨质量、速度又好又快。为早日建成喀和铁路,铁路建设者们曾创造了日铺轨11.366公里的全国最高纪录。

铺轨结束同时,铁路沿线火车站建设仍在加紧施工中。总投资6.5亿元的喀什、疏勒、英吉沙、莎车、泽普、叶城、皮山、藏桂、224团、墨玉、和田市等11火车站齐头并进,加快建设。

其中,和田火车站是喀和铁路的重点工程,该车站站址距和田市区约3.5公里,目前站房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和田火车站站房整个建筑立面为凸形,主体3层,自下而上分别为广场层、站台层、高架层,两侧设有售票厅、贵宾厅,站房前面设有引桥一座,便于进站旅客直接进入候车大厅。投入使用后,近期预测旅客发送量年达到45万人次,预测2015年发送量达到80万吨、到达量达48万吨。

喀和铁路在喀什车站与南疆铁路接轨,经喀什、疏勒、阿克陶、英吉沙、莎车、泽普、叶城、皮山、墨玉、和田市等10个县市。根据规划,喀和铁路预计将于年底具备全线通车条件。

喀和铁路在国家规划铁路网本属于“十二五”规划,国务院32号文件下发后,国家发改委、铁道部等有关部门在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把喀和铁路提前到了“十一五”规划里。

届时,喀和铁路将会把和田地区出产的核桃、石榴、红枣等特产运送到喀什,再由喀什运往乌鲁木齐,进而运往全国,因此被称为南疆经济的“振兴线”。在喀和铁路建设中,专家们在耕地上设计了许多桥梁,以保护农田。另外,喀什至和田铁路建成后,远期将向南延伸至拉萨形成新藏铁路。

全线采用跨区间无缝线路

喀和铁路属国家二级单线铁路,设计理念创新,全线采用跨区间无缝线路。无缝线路的铺设,主要是先将一根长轨放送到位,与另一根长轨现场焊接成单元轨,再按照设计锁定轨温进行锁定焊接,这样就形成了无缝线路。在铁路铺轨中采用这一设计,主要是为实现铁路重载、高速运输,而改善轨道结构的最佳措施。

据介绍,钢轨自由放置时,会因为“热胀冷缩”而发生变化。为此,在以往的铁路建设过程中,将多根钢轨联结成轨道,每隔一段距离的接头之间就要留有轨缝,以防止钢轨在热胀冷缩时产生的温度力破坏钢轨。一般来说,钢轨温度每改变1℃,每根钢轨就会承受1.645吨的压力或拉力。

但是在无缝线路上这样大的伸缩量是绝不允许的,设计人员在铁路线上装上扣件、绝缘接头等结构,采用强大的线路阻力来锁定轨道,限制了钢轨的自由伸缩。无缝线路经锁定后,夏天温度升高时,钢轨要伸长,但受到约束不能够伸长,冬天温度降低了,钢轨要缩短,但受到约束也不能够缩短拉力。

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由于取消或减少了缓冲区,不仅将提高轨道结构强度,还将优化行车条件,减少养护维修材料和劳力消耗,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目前,这一技术在乌精二线、精伊霍等多条新建铁路中都有采用。

喀和铁路还将运用先进的“CTC”调度集中控制系统,列车调度员在调度所远程控制和监视管辖范围内铁路沿线的信号设备,指挥列车运行。据悉,通过这一系统,喀和铁路全线就可以实现无客货运业务的戈壁小站行车和调车作业无人化控制,提高列车运行正点率。

责任编辑:

成都地铁宣传片

时间: 2010-03-14

播放: 10099

北京442公里轨道

时间: 2012-12-18

播放: 29759

北京地铁八号线二期

时间: 2012-12-12

播放: 94912

兰州城市轨道交通宣

时间: 2012-12-12

播放: 96683

南京地铁运营四周年

时间: 2010-06-01

播放: 81032

视频:福厦铁路动车

时间: 2010-04-27

播放: 96725

Tel:021-51603532 0571-87162381(会员)021-51603528(会议)021- 51603533 51603599(销售) Fax:021-51603552
CopyRight© 2009—2020  www.rail-transit.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版权所有 中国轨道交通网
沪ICP备100067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