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观点
各地利益考量影响三地融合
专家认为,京津冀的融合发展一直不理想
昨日,首都经贸大学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张智新表示,京津冀都市圈一度被认为将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但与这些年“珠三角”、“长三角”加速融合的情况不同,京津冀的融合发展一直不理想。最主要原因是政策层面没有定论,而各地也都有自己利益方面的考量。
他表示,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行政区划、财税体制等原因,也有法律法规不建全、历史包袱和观念束缚等原因。
从国内外成功经验看,京津冀地方政府应冲破原有的行政体制障碍,促进多种形式的政府间合作。出台协调指导地方政府关系的法律法规,建立稳定有效的地方政府协调机制,建立完善区域互惠共享的财税体制,加强跨行政区人才交流,从行政体制上促进京津冀一体化的加速实现。
■ 他山之石
日本首都经济圈 要协作先立法
日本首都经济圈由东京都及其邻近的7个县组成,日本的规划法律体系非常完备,除国土开发规划法、城市规划法等基本法外,还专门为都市圈规划和地方规划分别制定了法律。
每个层面的区域和城市规划都有具体的法律作为编制和实施的保障,规划涉及的各方面主体都要严格执行法律,不存在执行规划时部门之间不协调的问题。
京津冀如何实现区域一体化,官员、学者建言献策
天津建议设省市长联席会议
“十一五”期间,京津冀地区迎来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联系和经济合作还不尽如人意,一体化进程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昨天,在“2010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上,来自北京、天津和河北等三地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就京津冀三地区域一体化建言献策。
河北:块状经济导致滞后长三角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孙世芳认为,长期以来,京津冀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没有摆脱块状经济的区域发展格局和分析框架,“多少年来都是块状经济,各自搞各自的”。而理论界在分析的时候,也是按照块状经济的分析框架去分析的,所以,有的人就说,北京的讲北京话,天津的讲天津话,河北的讲河北话。
“为什么说三个地方分别讲各自的语言,就是在整个分析框架里面,我们没有构建起一个按照都市圈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决策问题的理论框架。”他认为,按照块状经济来发展,导致了京津冀进程远远滞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
天津:缺乏协调成最大制约因素
对此,天津市发改委副主任、滨海新区发改委主任杨振江深有同感。他表示,区域发展比较曲折,目前制约区域发展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协调机制。
杨振江说,政府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就是想建立一个京津冀省市长联席会议制度,但是到现在这个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这个制度建立不起来,首都圈也好、城市群也好,都是一句空话,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他认为,如果省市长联席会议机制建立不起来,一些重大问题都协调不了,没有协调发展,没有合理的定位、问题就比较大。“这是制约区域发展的一个最大的问题。”
北京:不加强合作将成历史罪人
对于三地的合作,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史利国研究员表示,北京、天津、河北如果不加强合作,不从实质上有所突破的话,可能若干年以后,决策者很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
他表示,首都圈建设已经不能停留在生态合作或者对口支援的阶段,目前北京市领导已经形成了共识,而且多次指示各个部门要加强产业合作,“只有产业合作,才能形成真正的合作。”
他说,从世界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北京是寄希望于天津尽快发展,河北尽快发展,“这样的话,北京的发展才有后盾,才有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