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多的详细调研、多方咨询、科学论证、细心酝酿,合肥终于完成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车站站名的认定。1月17日,合肥市规划局正式公布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共计50个车站的站名。
规划站名:文化性和实用性同时考虑
轨道交通,是现代化大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站是一座城市的重要地标,地铁站名更是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重要窗口。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作为贯穿合肥南北、西东的两条主动脉,各站站名如何认定,备受各界关注。
2013年初,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站名规划工作正式起步。从文化性、实用性两个角度,工作人员对地铁站名展开了规划。文化方面,包括历史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街坊文化、文学品位、当代风貌等。例如,最能代表合肥老城区地域文化的三孝口、四牌楼等地名都在地铁站上予以展现。实用性方面,选用最能标明方位的名称,不使用可能误导乘客的名称。例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2号线上就有一个站点被暂时命名为“金寨路站”,但是在最终规划中没有使用这一名称,轨道站名规划执笔人张维端说,“金寨路很长,未来会有多条轨道线穿越金寨路,如果这样以后会有多个金寨路站,让乘客无法辨别。”
沿线走访:不用商业性或非永久性地名
实地考察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考虑历史未来,为了规划好两条线路共50个车站的站名,工作人员做了许多工作。
在规划过程中,不用与当地名称无关的生造词、拼造词或华而不实的词,不选用商场、机关单位等非永久性地名,不选用市民陌生而且缺乏内涵的名称,不选用商业性名称,不用市民不欢迎的名字。例如,轨道交通1号线,摒弃了当地老地名“十里坟”,采用了拆迁安置小区“兴华苑”作为站名。
除四牌楼、三孝口、五里墩等少数几个比较熟悉站点外,规划人员跑遍了其他站点,沿线全程查看和走访。对很难找到标志性地名的,为了核实来自各方的意见,有的要到现场了解多次,像1号线云谷路站、2号线科学大道站前后分别去了4~5次。
多方论证: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和专家建议
对于各站站名,除了考虑历史文化,还要综合考虑现代因素和市民习惯,努力做到历史与文化兼具,传统与现代融合。因此,规划人员对每一个站点都反复征求各方意见,特别是征求当地群众、当地社居委、新老市民、文化人士以及民俗专家的意见。
两年来,市规划部门前后召开两次地名专家和有关人士论证会。由地名规划工作人员和民政局、规划局有关同志共同研究最后定稿。在向全市市民公示征求意见后,最终确定了轨道交通1、2号线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