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11月24日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 忘记密码 转到新站 RSS订阅 English
中国轨道交通网
热门关键字:轨道交通中国轨道轻轨
您现在的位置是: 跳过导航链接中国轨道交通网 > 新闻资讯 > 详细

『南京』有轨电车设计方案确定

字号:T|T 时间:2013/3/4 9:44:45  来源:南京日报   点击率:1894

记者3月3日从中国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获悉,备受关注的南京河西、麒麟两条有轨电车设计方案已初步确定。此前有媒体披露,这两条现代有轨电车与传统电车最大的区别是没有车顶的“辫子”。而浦镇公司的设计人员告诉记者,这是“误读”,这种新型电车的“辫子”其实是为了美观而“隐身”了,每次停靠站台时,两条“辫子”都会现身,为电车进行充电。

这一技术是南京有轨电车特有的改造,也是此次车辆设计的最大亮点和难点。

最多能载382人,上下客时6门齐开

2012年底、2013年初,南京市麒麟科技创新园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河西新城有轨电车工程相继开工。浦镇公司在其引进的庞巴迪flexity2新型有轨电车技术基础上,对南京市这两条线路上的有轨电车进行设计和制造。

南车浦镇城轨公司相关人士介绍,这两条线路共15辆车,麒麟8辆、河西7辆,每辆车长约32米,分5个车厢,额定载客300人、超员382人。与地铁一样,车内可站人。而考虑到美观和舒适性,车内大部分坐椅将像公交车一样横向摆放,不像地铁一般为纵向。

由于电车更多承担的是区域交通“最后一公里”的接驳问题,与地铁相比,它不论是体量还是载客量都要小一些。技术人员介绍,南京电车车厢宽2.65米,比目前南京地铁的3米宽略窄,而车内高度与地铁差不多,约2.1米。

此外,为满足电车快速上下客的需要,每辆车左右两侧都有6扇门,其中两扇单开、四扇双开,双开门打开时净宽达1.3米。记者还了解到,南京电车采用了低地板、轨道贴地设计,车门台阶距地面仅30厘米,更方便残疾人、老人、婴儿车甚至轮椅等上下车。

行车靠蓄电池供电,每停一站都充电

没了顶上的“辫子”,沿途空中也没有横七竖八的电线,这样的电车如何充电?浦镇公司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庞巴迪的原车型车顶都有受电弓,也就是俗称的“辫子”,采用普通接触网供电方式。而经过他们的改造,南京电车没有全线接触网,在行车途中靠车顶增加的两组蓄电池供电。而每次停靠站台时,隐藏的“辫子”会从第一节、第五节车厢的车顶升起,接受充电。在车辆制造时,车顶设备布置、布线也都需要特殊处理。

技术人员还解释,虽然电车每次到站充电的时间只有短短30秒钟,但充电电量足以保证跑到下一站。如果遇上堵车等特殊情况,蓄电池的存储电量也至少足以支撑车辆跑完一个单程。此外,据透露,通过数据建模将电车通行与信号灯波段协调起来,南京市有轨电车今后可享“一路绿灯”的待遇。

对于大家关注的电车外观设计问题,浦镇公司的设计人员表示目前还没有最终定稿,但一定会融入两条线路各自的地域地点,车身色彩与外观也将比在地下行驶的地铁更时尚和亮丽。

据悉,南京有轨电车的首列车有望在2014年二三月份下线,所有车辆全部交付将在2014年6月底之前。

造价低 更环保 10多个城市“请回”有轨电车

南车浦镇城轨公司相关人士介绍,有轨电车的平均行驶时速为30公里、最高时速50公里,比地铁慢,但每公里造价只有地铁的1/3,并且建设周期更短,更符合低碳、环保的要求,当前已成为不少城市延伸、补充轨道交通的最佳选择。

目前,全国至少有10多个城市已启动有轨电车项目,这一领域也成为轨道交通制造企业新的业务竞争点。仅浦镇公司目前承建的有轨电车项目就有3个。除南京的两条线路,还有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1号线工程,这也是全国首个上报国家发改委并获得批复的同类项目。

设计人员介绍,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1号线共18辆车,基本采用原型的庞巴迪车型,也就是传统带“辫子”的车型,车辆交付时间也将在2014年下半年左右。

责任编辑:dxz

成都地铁宣传片

时间: 2010-03-14

播放: 10100

北京442公里轨道

时间: 2012-12-18

播放: 29759

北京地铁八号线二期

时间: 2012-12-12

播放: 94912

兰州城市轨道交通宣

时间: 2012-12-12

播放: 96683

南京地铁运营四周年

时间: 2010-06-01

播放: 81033

视频:福厦铁路动车

时间: 2010-04-27

播放: 96725

Tel:021-51603532 0571-87162381(会员)021-51603528(会议)021- 51603533 51603599(销售) Fax:021-51603552
CopyRight© 2009—2020  www.rail-transit.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版权所有 中国轨道交通网
沪ICP备100067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