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2日从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获悉,受新线开通及周末影响,1月11日,北京地铁路网客运量达869.10万人次,再次刷新了地铁日客运量的最高纪录。地铁运营部门预计,随着春运的来临和乘客对新线路的逐渐熟悉,新纪录可能不久还会被再次突破。
据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提供的数据,1月11日是四条新线开通运营后第一个“工作日周五”,当日10号线客运量最大,为144.21万人次;6号线、9号线客运量分别为41.37万人次、22.51万人次,这三条线客流均创历史新高。各线列车兑现率、正点率均达到相关要求。另据京港地铁透露,同日,4号线客运量达118.8万人次,大兴线客运量达24.9万人次。
八通线客流降幅最大
随着新线的开通,路网对乘客的吸引及均衡作用进一步凸显,同比去年12月28日——新线开通前的最后一个周五,本周五8号线、9号线、10号线、房山线、4号线、大兴线客流增长显著。在新线客流不断攀升的同时,对老线的分流作用也显现了,据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提供的数据,本周五1号线客流降低9.92%、2号线客流降低4.97%、5号线客流降低8.72%、八通线客流降低11.83%。
也就是说,1号线、八通线客流都降低了大约一成。这些线路每10位乘客中,就有1位在新线开通后分流到了其他线路。
记者实地探查也发现,本周五早高峰,四惠东、四惠站的客流明显比往日少,虽然站厅内依然采取了走围栏的限流方式,但通过围栏时间缩短了不说,站台上的滞留乘客也明显减少。不少老乘客向记者反映,以前在高峰时段坐1号线,起码要等上3趟列车才能上车,新线开通后只需要等一趟。1号线四惠站工作人员介绍,周五早高峰八通线换1号线客流减少了15%左右,以往早高峰要到9点才会缓解,新线开通后大概8点40分就能基本解除。
10号线成了第二条“八通线”
新线开通后,10号线客流突飞猛进,许多乘客反映,10号线早高峰期间成了第二条“八通线”。“在劲松站等了4趟车愣是没挤进去,潘家园也成客流大站了!”一位乘客抱怨道。本周五早高峰,记者在10号线劲松站看到,车站人满为患,不少乘客挤不上车,无奈纷纷跑上对面列车当起了“调头客”,先反向坐到潘家园或十里河站再上车。
据地铁运营部门介绍,北京2012年底开通的地铁10号线二期、9号线北段、8号线二期南段和6号线中,除了6号线是新建线路外,其余3条都是在原有线路上延长,目前北京地铁总里程已超过450公里。根据国际惯例,城市轨道交通里程超过400公里是轨道交通真正形成网络的一个标志。
其中,10号线二期建成后,与10号线一期一同形成北京轨道交通的第二条大环线,一路穿过北京市朝阳、丰台、海淀3个行政区,全长近60公里,除了15号线、房山线和昌平线外,10号线与目前北京在运地铁线路全部形成换乘关系,远期还将与14号线、16号线、7号线、西郊线等线路形成换乘,大大加强了北京轨道交通的网络化程度。这可真应了网友那句“壮哉!我大十号线”的调侃。
乘客掐点上下班 地铁掐点迎高峰
轨道线路的网络化提升了客运效率,但也给北京地铁的运营带来了新的压力。
一是客流量大幅度上升,尤其是换乘站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客流考验。二是高峰集中程度高,轨道交通的便捷使许多人养成了“掐点上下班”的习惯,造成地铁高峰集中程度高。三是随着轨交运营里程的增多和网络化,一个站点的小故障或客流骤增可能会给全路网造成影响。对此,有关部门表示,将适时采取分流、限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