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09月21日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 忘记密码 转到新站 RSS订阅 English
中国轨道交通网
热门关键字:轨道交通中国轨道轻轨
您现在的位置是: 跳过导航链接中国轨道交通网 > 新闻资讯 > 详细

『中建七局』致力打造创新型企业

字号:T|T 时间:2010/4/9 9:24:11  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率:1968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承揽施工任务,意味着有活干、有钱赚,意味着效益好,因此一直被当作中心工作。但中建七局近年来却把科技创新当作重中之重,创造了一片新天地,取得了“柳暗花明”的效果。他们自2005年提出打造创新型企业以来,年承揽工程合同额和营业收入均增长4倍左右。

      
“这一切的背后,都源于我们近年扎扎实实开展的科技创新工作。”中建七局董事长、党委书记贺海飞说。

      
在转变观念中寻求创新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前身是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21支队,1983年集体转业成为现建制,总部在郑州市,隶属上市央企、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是一个老牌中央企业,其“班底”是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转业军人,其后历经工改兵、兵改工两次转变,敢拼敢打的优良作风却一直没变。与此同时,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劳动密集、人海战术的特点,愈发不适应当今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尤其是由此导致的施工任务不饱满,成为这个拥有近万名员工的大型国有建筑企业的致命瓶颈。

      
于是,从2005年开始,中建七局大力推行国有独资企业董事会制度,大刀阔斧地实施一系列改革。企业管理层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发展没有强大的科技作为支撑是走不远的,其创新创效能力会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最终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迫在眉睫。

      
他们以规范管理和提高素质为抓手,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并从2006年开始坚持每年组织一次全局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标准规范知识考试,考试成绩与职称评审挂钩,考试不合格者不得晋升职称。规范管理和扎实推进技术标准学习,为中建七局科技创新和工程创优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目前,在中建七局近万名员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达到80%以上,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70%;拥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占45%,其中高级职称占20%;企业还不断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建立了中心实验室,成立了由306人组成的研发团队,设立了科技奖励基金,每年的科技研发投入保持在总收入的3%以上。由此带来了中建七局在国家级工法、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国家优质工程奖数量得以8—10倍的增长,“詹天佑奖”“鲁班奖”等各类建筑大奖接踵而至。

      
目前,中建七局已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公路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等3个总承包一级资质,地基与基础工程、钢结构工程、公路路基工程、建筑装饰装修等4个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建筑设计和装饰设计甲级资质。在2006—2009年四年时间里,中建七局主编了两部行业规范,荣获16项国家级工法、29项已授权专利,2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刷新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纪录。

      
中建七局由此实现了企业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智力密集型企业的根本转变。

       累累创新成果催生企业创新革命

      
中建七局取得的累累创新成果,催生了企业创新革命热潮。在这里,让我们来检阅一下他们在企业科技发展史上获得的具有突破意义的标志性成果吧:

      
2005年,他们创造的《建筑橡胶隔震支座工法》和《现制防静电水磨石地面工法》荣获国家级工法,改变了中建七局没有国家级工法的历史;

      
2006年,厦门海关业务楼通过建设部科技示范工程立项,揭开了中建七局创建国家级科技示范工程的序幕;

      
2007年,惶惶720多万字的企业标准——《工程建设施工技术标准》印行出版,使中建七局拥有了内容系统的施工技术标准;

      
2008年,企业首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并首次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

      
2009年,中建七局主编的《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技术规范》和《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基础数据标准》相继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发布,改写了中建七局没有主编过国家级规范的历史。

      
他们还创造了一系列独特的国家级工法: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施工工法,是中建七局第一批国家级工法中的代表。其工作原理是:虹吸式雨水系统依靠虹吸式的雨水斗在天沟水深达到一定的深度时实现气水分离,利用建筑物的高度和雨水所具有的势能,在雨水连续流经过雨水悬吊管转入雨水立管跌落时形成虹吸作用,并在该处管道内形成最大负压,从而进入虹吸状态,整个管道呈现满流,实现其迅速、高效的排水功能。

      
无主桁架体内斜拉挂篮施工工法,是中建七局获得的关于路桥施工较有代表性的国家级工法。其主要工作原理是:滑梁和斜拉杆依靠已浇筑的混凝土段交替推进,实现悬臂梁体浇筑施工。即:无主桁架体内斜拉挂篮行走与箱梁块体施工时,挂篮分别由内滑梁与斜拉杆受力。由于挂篮无上横梁,所以挂篮滑梁前端以及模板系统前端,采用支撑吊挂系统直接支撑于前下横梁上;该挂篮在桥面上设置了矮立柱装置,以抬高斜拉杆上端高度,减小斜拉杆上拉角度,解决斜拉杆向上分力不足的问题。

      
挂篮悬臂浇筑施工是大跨度连续桥梁常用方法,特别是在现代连续梁桥、T型刚构、连续刚构桥、斜拉桥等自架设桥梁中,常采用挂篮悬臂浇筑施工。中建七局采用无主桁架体内斜拉挂篮施工工法是在总结以往类似工程的桥梁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技术所形成的施工方法。与国内同类型桥梁悬浇挂篮相比,该挂篮具有受力合理、安全可靠,结构简单、用钢量少、经济实用,操作简便、易于保证施工质量等特点,整体技术属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专利技术研究和应用上,中建七局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箱梁竖向预应力锚垫板预留压浆孔上部压浆技术的发明专利是其中一个典型。该专利是在中建七局承建的上海A30高速公路(界河—外环线)五标段工程的一座三层特大型互通式立交桥(简称沪崇苏立交)工程实践中为解决诸多施工难题而开发出来的,该工程累计有3440处箱梁的竖向筋或孔道的需要进行竖向压浆。

      
为便于锚具产品安装操作及压浆方便、节约资源和成本,同时解决压浆孔堵塞等通病问题,中建七局通过工艺创新,把新产品的垫板改为铸铁件并设压浆孔,新工艺直接取消了压浆管,将张拉端垫板上直接留设压浆孔,代替了原有工艺中固定端附近(底部)压浆,避免了传统工艺中因压浆孔长期堵塞问题而造成的麻烦,确保了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和发展前景。

      
靠“科技创新”促进“工程创优”

      
累累科技创新成果,也打造了中建七局一个个“国优”号工程。

      
时光倒流到2008年3月18日,春天的北京依然料峭,而中建七局总工程师焦安亮的心里好像点了一团火,同行的技术骨干们也都激情澎湃、感慨万千。此次他们来京参加“第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颁奖大会”,并以“山西祁临高速公路工程”一举获得詹天佑大奖。

      
祁临高速公路位于山西中部的祁县至临汾段,全长176公里,全线18个标段。该路地处黄土高原,位于三晋腹地,沟壑纵横,山势险峻,施工难度极大。而中建七局承建的祁临八标工程,则在晋中裂陷、霍山大断裂、临汾裂陷的地质构造交汇区,更是险上加险,这一路段集中了山体滑坡、崩塌、膨胀土、错落林等众多不良地质现象,被众人冠以“不良地质博物馆”的“美誉”。

      
恶劣的地形上更有复杂的工程。3.155公里里程标段内就有特大桥1座,大桥3座,隧道1座,路基1300多米,加上天桥、边坡、涵洞、绿化等工程,真可谓逢山钻洞,遇河架桥,翻山越岭,形成了桥隧相连的线形奇观。

      
针对祁临路地质病害多、工程技术难题多的现象,认真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积极推广应用了大桥主墩滑模施工技术、移动式三角珩架组合挂篮施工技术、矩形柔性薄壁空心墩施工技术等多项新技术,新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威力,不断攻克难关险要。同时为及时解决施工中发现的关键技术问题,项目部广泛开展QC攻关活动,积极利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确保了软地基的处置和隧道、桥梁的施工质量。在历时两年半的艰苦奋战中,七局带领上千名筑路员工,在生死崖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筑路会战,演绎着当代愚公的新传奇。

      
还是那一年,12月19日,中建七局以总承包公司承建的“安阳卷烟厂‘十五’技改项目联合工房项目”再一次牵手全国建筑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为企业品牌建设再添荣光,树立中建企业的良好形象。

      
在深化科技,开拓创新的浪潮下,中建七局捷报频传,2009年,三公司总承包施工的厦门海关业务办公楼再次摘取了中国建设工程行业最高荣誉奖——鲁班奖。

      
他们还先后承建了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等59项污水处理工程。在承建过程中,中建七局和所属三个子公司联合立项,共同研究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和综合建造施工技术。经过反复实验和深入研究,最终形成研究成果——《污水处理厂综合建造技术》,该成果的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因此荣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

      
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中建七局在施项目施工面积2141.4万m2,竣工面积236.7万m2,一次交验合格率100%。全年共创鲁班奖主承建奖1项,国家优质工程主承建奖2项,参建2项,创省部级优质工程1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工法23项,其中国家级工法9项;获得国家级科技示范工程验收1项;获得国家级优秀QC小组10项,省部级优秀QC小组35项;获国家“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3项,省部级安全文明工地30项。

      
他们目前正在承建的石武高铁河南段SWZQ-5标段跨京广铁路线连续梁工程,号称“石武高铁第一跨”,具有新建线与京广线相交夹角最小、跨度最大、安全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特点,堪称工程创新的典范。在新建线下,不到15分钟就有一趟时速达250km/h列车通过,在高铁路上建高铁桥,施工时如有不慎掉一块石子,相当于一颗时速250km/h的子弹射向列车,会严重影响既有线的高速列车运行安全。中建七局在对其进行了充分的勘察、测量、分析、论证后,实施《高铁跨线建设安全方案》,确保全线工程顺利运行。

     
在创新中谋划发展——致力打造创新型企业

     
2010年2月,中建七局总经理陈颖在代表局领导班子,以《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创效能力,努力开创我局科学发展新局面》为题,部署今年工作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科技进步,着力打造创新型企业”。

     
陈颖说,围绕打造创新型企业,中建七局目前正在制定切合企业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表示要继续开展科技立项与研发,不断积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进一步实施精品工程战略,加强企业品牌建设;进一步夯实技术质量管理基础,支撑企业生产经营;进一步强化技术标准学习和考核,提升专业水平;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高效运行。

     
他说,2010年是国家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建七局落实“3+5”年战略规划检验第一阶段发展成果的重要一年,更是抢抓“中国建筑”上市和核心区域经济发展机遇、实现“效益翻番”和抓好“文化建设”的关键之年。因此,他要求中建七局加速向高价值、高效益型企业跨越式转变。加强技术支撑和品牌建设,实现科学技术的“三个侧重”,即侧重于为基层服务,技术只有与工程相结合、与现场相结合、与质量安全工期成本相结合,才能真正“着陆”并进而产生“化学效应”。要通过优化施工方案、深化技术服务、细化过程指导、强化档案回收等工作,带动基层技术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侧重于引领系统共创成果,要以科技示范工程为抓手,全面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并及时总结提高,创出一批有中建七局特色和自有知识产权的专利、工法以及技术标准等科技成果;侧重于培育核心技术优势,现在着手结合时代要求,以技术中心为依托,开展以深基础、高层建筑、大型公建、道路桥梁等重点领域的技术集成研究,并积极探索低碳建筑、绿色施工、信息化管理等前沿技术,逐步积聚科技竞争优势。

      
在采访中,中建七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焦安亮向记者生动描绘了一个创新型建筑企业的美好愿景。它的每一个工程,都应该是既对国家、社会负责的,也对用户负责的,是大力研究、开发、应用低碳、环保技术的。比如他们正在与有关科研单位和部门合作研究的超高层住宅发展战略研究、廉租住房研究等,不仅可以使用户享受太阳能、光伏电板、地冷、地热、污水处理、智能化技术等科技恩惠,而且还只需支付比现有廉租房还要低廉的租金,既环保又经济。他说,他们开发应用的类似技术,已经在实践中产生了良好效应,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乐意与他们合作,为什么?因为不同的技术打造了不同的建筑质量,同样的地段每平方米比别人多卖好几百元还热销!许多城市的政府也乐意与他们合作,因为他们的建筑质量安全,社会信誉高!

      
在中建七局制订的《2008—2015年战略发展规划纲要》中,记者看到了他们提出的“建筑专家、城建伙伴、开放典范”的品牌定位。董事长贺海飞表示,就是要通过这个定位,以优势区域专注高端对接,以高端业务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强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企业转型,把中建七局打造成中国建筑行业的创新型企业,使中建七局在房建业务板块成为业主值得托付的总承包合作伙伴,在基础设施业务板块成为政府和金融机构值得信赖的城市基础设施融投资建设合作伙伴,在地产开发业务板块成为消费者放心品质、满意性价的诚信开发商。

      
中国建筑的明天,正在七局这样一批致力打造“创新型企业”的建设者手中变得愈发清晰!

责任编辑:weiyun

成都地铁宣传片

时间: 2010-03-14

播放: 9899

北京442公里轨道

时间: 2012-12-18

播放: 29500

北京地铁八号线二期

时间: 2012-12-12

播放: 94646

兰州城市轨道交通宣

时间: 2012-12-12

播放: 96466

南京地铁运营四周年

时间: 2010-06-01

播放: 80790

视频:福厦铁路动车

时间: 2010-04-27

播放: 96484

Tel:021-51603532 0571-87162381(会员)021-51603528(会议)021- 51603533 51603599(销售) Fax:021-51603552
CopyRight© 2009—2020  www.rail-transit.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版权所有 中国轨道交通网
沪ICP备100067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