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04月24日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 忘记密码 返回首页 RSS订阅 English

中国隧道进程

钱江第一隧西线今日成功穿越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点击率:3016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01日 字号:T|T

在建设者的期待和欢呼声中,“钱塘江一号”盾构今天将破墙而出,杭州庆春路过江隧道西线盾构隧道顺利贯通,“钱江第一隧”又向全线通车迈进了一重要里程。

庆春路过江隧道全长5352米,其中隧道主线3024米。2月27日西线盾构隧道的顺利贯通,标志着克服了钱塘江地下承压水压力高、地质条件复杂、钱塘潮水影响等诸多困难,实现了钱江第一隧的顺利贯通,向杭州人民献上了虎年的一份厚礼。

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跨越的重要一步

被誉为“钱江第一遂”的庆春路过江隧道是首条横贯钱塘江的过江隧道,位于钱江三桥下游2.3公里处,工程全长5352米,工程采用盾构施工技术穿越钱塘江,总投资为19.5亿元,是浙江省重点工程。

该项目是我市第一个采用“投资建设—经营—转让”BOT 模式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也是我市市政建设迄今最大的BOT招商项目。
庆春路过江隧道北接杭州钱江新城庆春东路,南接萧山钱江世纪城市心路,最短车程只需6分钟。东距钱江二桥2.6公里,西距钱江三桥2.5公里,是杭州市第一条过江隧道,它将连接起杭州未来的行政中心钱江新城和对岸萧山的钱江世纪城两个新中心,实现杭州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的跨越。

工程东线隧道长3765m,西线隧道长3762m;盾构隧道总长3532.64单线米,其中东线长为1765.72m,西线长1766.92m,为双向双管四车道,设计时速60公里/小时。隧道覆土厚度最小7.5m,江南大堤处达到26m。

工程施工项目较多,有江北明挖段、江南明挖段、盾构隧道、盾构隧道内下部结构,洞门及泵房等附属工程以及设备的采购与安装工程等项目。

第一次在举世震惊的钱江潮下采用盾构法技术施工,极具挑战性。同时它也是第一条与萧山城区第一大道——市心路串通的道路。隧道深入江底约37米,全长 5352米,其中隧道主线全长3024米。整条通道穿越钱江新城与钱江世纪城的中心地带。分东西两孔,南来车从东孔走,西孔供北往车辆通行,每孔两车道,整条隧道双向四车道,设计车速60公里/小时,3分钟即可从地下穿越宽阔的钱塘江。

2006年6月28日,连接杭州钱江新城和江南钱江世纪城、总投资高达19.5亿元的杭州首条过江隧道正式在钱塘江南岸开工建设,作为一条贯穿钱江新城和钱江世纪城的中心地带,两岸新城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的副中心,是杭州乃至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过江隧道将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利益。隧道一头是杭州未来市中心———钱江新城,另一头是萧山今后闹市区———钱江世纪城。通过隧道两者一线相连,快捷沟通后,同城效应将更显著,产业布局将更科学,城市功能也将得到最大互补。2007年2月15日,庆春路过江隧道工程施工现场传来喜讯:隧道江北工作井结构顺利完工。这意味着庆春路过江隧道向江中开挖的重大工程即将展开。

2007年10月31日,省重点工程——庆春路过江隧道工程江南段的工作井建设已基本完工。接下来要进行地下防渗墙的建造。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液压铣机、旋挖钻机等大型施工设备已全部到位,施工将全面展开。

在钱塘江上盾构法技术施工极具挑战性

有了隧道,杭州跨江发展的战略进一步得到落实。

隧道也是跨江联系的一种方式。相对桥梁来说,隧道在工程造价、难易程度、节约用地、环保方面,都更占优势。比如隧道没有引桥,不用占用两侧土地。而且,杭州有了那么多桥梁,也需要有条隧道,这从防空角度考虑也是有必要的。

地块要发展,交通要先行。相比以往的跨江桥梁,隧道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带动了钱江世纪城的发展。钱江世纪城和钱江新城相比较,是远景规划中的CBD,发展要迟于钱江新城。在规划定位上,两个商务区也有区别:钱江世纪城是浙江的私营企业集团总部,钱江新城的招商范围更广一些。隧道开工,对世纪城的启动有历史性意义。

过江隧道的开工,好比一个信号:杭州正在坚定不移地执行“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布局。基础设施的快速上马将进一步加快“决战东部”的梦想成为现实。

从四桥开通到钱江新城的建设到过江隧道的开工,江北和江南算是真正接轨了。一直以来,萧山主要往城南和新区发展,滨江主要在一桥四桥间发展,现在,世纪城和四桥三桥间的区块将直接受到钱江新城的辐射。

进一步落实决战东部战略 先后克服五大难题

从2009年4月8日,“钱塘江一号”盾构始发掘进以来,先后克服了五大难题:

1.通过适时改变盾构机刀盘布局和各项掘进参数,用时15天顺利穿越了厚度达800mm、强度达C30的素混凝土连续墙,这在国内盾构机的掘进史上是第一次;

2.克服了地下承压水压高,压力大风险,盾构在承压水掘进,最大水压达0.47MPa,对盾构密封和掘进施工要求较高,稍不留神,就会出现漏水漏沙灾难性后果;

3.经受了2009年中秋节世纪钱江大潮的考验,实现了安全掘进;

4.盾构掘进始终保持良好姿态,隧道最大埋深在钱塘江水面下30多米,盾构穿越粉砂夹粉土、淤泥质粉质黏土、粉砂土、圆砾层等多种地层,力学性质差异较大,掘进受力不均匀,易引起盾构下沉;
 

5.实现了长距离的大断面独头掘进,隧道开挖断面φ11.68m,且一次连续掘进距离1767m,在国内外实例并不多,在钱塘江是第一次。

庆春路过江隧道工程主要时间节点

1、2006年6月28日工程开工。

2、2008年5月18日主体工程开始实施。

3、2009年3月,盾构机机体完成组装和系统调试。

4、2009年4月8日,西线盾构隧道“钱塘江一号”顺利始发。

5、2009年5月14日,西线盾构顺利穿过江南工作井3米外,厚度800mm,强度达30mp的素混凝土墙。

6、2009年7月1日,东线盾构隧道“钱塘江二号“顺利始发。

7、2009年7月25日,盾构隧道掘进顺利穿越钱塘江江南大堤。

8、2009年12月3日,盾构掘进过800米,穿过钱塘江江心,开始向江北挺进。

9、2009年12月19日,盾构机掘进突破1000米。

10、2010年1月21日,盾构机顺利穿越钱塘江江北大堤。

11、2010年2月27日,庆春路过江隧道西线盾构隧道胜利贯通。

12、庆春路过江隧道东线预计于2010年3月中下旬贯通。

庆春路过江隧道八问

一问:为何要弃桥建隧道?

答:首先是节约利用土地。此次隧道的地点选择在两个发展新区的核心地段,两处的土地资源很可贵,需要节约利用。其次通常桥梁的建设需要有个坡度,从三桥、四桥来看,它们的延伸段都非常长,引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而建隧道是为了拉近钱江世纪城以及钱江新城的距离,因此选择隧道更加合适。

二问:过江隧道怎样建?

答:庆春路过江隧道工程采用盾构施工技术穿越钱塘江,昨天开工建设的就是盾构工作井的土建工程。
工作井的建设目的就是为了盾构机械的接收以及始发装置,由于隧道是在江底作业的,盾构机也必须要到达江底,因此要先在江岸上开挖出工作井,将盾构机械通过工作井进入到地下,此后盾构机再进行江底作业,将江底通道打通。

三问:为何选用盾构法?

答:目前,水底隧道通常有两种施工方式:一是沉管法,就是把已预制好的管段,沉放到江中事先开挖好的沟槽中,再拼装连成一体。但是由于钱塘江的涌潮非常厉害,管子一埋下去就有可能被潮水冲走,导致管子无法对接。而盾构法就是采用盾构机在江底岩石层中开挖出通道来(俗称打“地洞”)。与沉管法相比,盾构法技术成熟,对防汛没有影响,拆迁量较小,工程风险小,施工期短,造价也降低了近25%,施工时也不会影响航运。

四问:究竟可以缩短多少时空距离?

答:有了过江隧道之后,从钱江新城的CBD核心区到钱江世纪城的距离明显拉近了。过江隧道的北面出入口位于钱江新城的庆春东路,而南出入口在钱江世纪城规划的公园东路和公园西路,建成后,按设计的时速60公里计算,如果在理想的通车情况下,只需6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走完过江隧道。

五问:隧道究竟如何走?

答:庆春路过江隧道目前设计的是双管双向四车道,东面的两车道只能往北通行。因此从萧山钱江世纪城中的公园东路入了隧道,就可以到对岸的钱江新城核心区域。反之,从庆春东路的隧道口进入后,过西侧隧道就可以从钱江新城到达萧山。

六问:如何保证隧道通行安全?

答:首先,从隧道的通车来看,隧道禁止大货车或载放危险物品、燃料等车辆进入隧道,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保证隧道的安全性。此外,隧道里面的监控系统会 24小时运转,一旦发生险情便能及时自动报警,进入应急状态并实施应急预案。除此之外,江中圆形盾构隧道段里面还专门设置了消防高温排烟系统。

七问:隧道内发生意外如何逃生?

答:隧道管径有近11米左右高,上面2/3行车,下面预留着1/3的空间作为逃生通道。在江中圆形盾构隧道段中采取的是纵向逃生法。
目前暂时设定在行车道路板左侧每隔80米的地方设置一个逃生口和逃生滑梯,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人员可以通过滑梯进入下层的紧急逃生通道。最后沿着通道能到达相对的安全地带——江南和江北的工作井处。

八问:隧道内废气如何排放?

答:通风系统的设计是在非火灾情况下采用竖井吸出式纵向通风,基本可以避免对洞口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且废气排放集中处理,经过环保审核,可以满足环保的要求。根据隧道交通流量大、易出现交通堵塞的情况,在盾构隧道顶部设置排烟风道,一旦发生火灾,可以尽快排除烟气。

Tel:021-51603532 0571-87162381(会员)021-51603528(会议)021- 51603533 51603599(销售) Fax:021-51603552
CopyRight© 2009—2020  www.rail-transit.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版权所有 中国轨道交通网
沪ICP备100067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