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点击率:3605
发布时间:2006年03月01日
字号:T|T
76岁的刘建航脑中想得最多的是什么?地铁。他说:到2010年,上海将建成总长4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上海地质条件这么复杂,大规模推进工程如何防范风险,这能不想吗?
作为有“中国隧道之父”美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建航在建设黄浦江越江隧道、地铁一、二号线工程和20余条市政隧道工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专家曾断言:在上海修建地铁,犹如在宇宙中找个支点翻转地球。对此,刘建航表示怀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刘建航和同事们开始了艰苦的试验。1989年,上海地铁建设战役打响,年届六十的他担当地铁一号线总工程师。
上海地下土层松软,造地铁就像“豆腐里打洞”。尤其是徐家汇站长600米、宽22米、深17米的基坑工程,两侧还有煤气、水电及通信电缆等管线,如何控制变形,保证工程及环境安全,是一大难题。有专家提出用旋喷桩满膛加固坑底,但加固费要1000万元,工期还得延长3个月。面对难题,刘建航提出了考虑时空效应的施工方案,还身临现场进行试施工,日夜跟踪监测,终于取得成功。该车站建设所总结出的基坑施工要点21条,得到地铁指挥部肯定,并在其它地下车站建设中推行。
地铁二号线开工之初,7个车站遇到地面建筑的沉降问题。其中河南中路站基坑距东海商都仅1.2米至2米。为解决难题,刘建航深入工地测试研究,终于推出了考虑时空效应的设计计算理论和定量优化基坑施工管理指标的方法,使车站深基坑工程顺利施工,地铁二号线提前通车。
刘建航的这些实践和理论总结,使在高层建筑地下进行深基坑施工兼顾了“地铁安全运行”和“开发黄金地段土地资源”,在新世界商厦、港汇广场、香港广场、中环广场、汇金广场和航站楼等地下室深基坑建设中都得到了成功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