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作者:
点击率:3156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29日
字号:T|T
贯穿上海黄浦江两岸、长达2.7公里的中国第一条越江隧道——打浦路隧道,近日正在进行“旧貌换新颜”的整体性改造。这条中国最“老”越江隧道的过去与未来,不仅显示出中国隧道技术的提升,更折射出中国城市化一日千里的飞跃、沧海桑田的变迁。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黄浦江两岸发展极不平衡,繁荣的浦西与凋敝的浦东宛如两个世界,有人提出兴建隧道等越江工程的设想,却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只能望江兴叹。1946年,以茅以升为首的中国桥梁公司提交了《上海越江工程研究报告》,再次提出建设黄浦江隧道,估计工程费需2000万美元。但在当时,建设越江隧道的计划只是泡影。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第一条越江隧道破茧而出。1956年6月,上海正式开展越江工程方案调研。1960年2月,上海市隧道工程局成立,在浦东塘桥建立试验基地,开始进行盾构研制和钢筋混凝土管片的试验研究。
然而,当时我国在隧道技术方面是一片空白。上海又是饱和含水软土地层,苏联专家断言:在上海这种地层中建造隧道就是“在豆腐渣中打洞”,不可能。
就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背景下,中国的隧道建设者们白手起家,开始挑战世界级难题。历时两年,直径4.2米、总重55吨、总推力2000吨的第一台国产盾构率先问世。
历经艰难险阻,打浦路隧道于1965年开工建造,在1970年6月正式建成。这条中国第一隧道为单管双车道,全长2736米 ,高4.4米,通行机动车,每小时双向最大通行能力为1000辆。它标志着我国盾构法施工有了“零的突破”,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打浦路隧道直接沟通黄浦江两岸的机动车交通,一改以往只靠轮渡的局面,由候渡两三个小时缩短为6分钟即可过江。
伴随着第一条越江隧道的成功建设,中国的隧道工程技术开始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打破各地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一条条地下长龙在中国的版图上激情穿越大江巨川,打通人流、物流、财流,开辟出经济发展的新气象。在上海,已有延安东路越江隧道、大连路越江隧道等10余条越江隧道成功穿越黄浦江。而在全国,曾经是“不能完成的任务”的越江隧道工程,地下轨道交通工程遍地开花,隧道工程技术已成为我国交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使 “天堑变通途”的“越江蛟龙”也成为联动区域经济的“黄金纽带”。
通过穿越黄浦江的多条隧道施工实践,我国更形成了一系列过江隧道专有施工技术,其中主要包括盾构姿态控制技术、盾构长距离掘进技术、江底浅覆土穿越技术、水底冻结法施工技术、水底监测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确保了越江隧道的成功建设。
经历数十年的奋斗,上海隧道建设的主力军上海隧道股份公司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集盾构研发、设计、制造和施工的“既揽瓷器活,又造金刚钻”的复合型企业,出色地完成了世界最大直径盾构隧道——上海长江隧道工程。而隧道股份参与研制的大型多功能盾构试验平台,模拟盾构最大直径1.8米,目前也位居世界第一。截至目前,这家企业先后制造出各类盾构机近160台,仅“先行号”盾构就拿到46台订单。“先行号”成功应用于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天津、武汉、郑州等地。
激情穿越天堑,开辟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通道”,这就是中国隧道建设者们的使命。
快速发展的中国隧道技术也吸引了国际目光,在强手林立的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声誉。不久前,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外独立获得的首个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建设新加坡地铁的一些标段,而且,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地铁盾构也已通过新加坡业主认可,将实现首次海外销售。
“现在说起隧道建设,世界的目光都会投射在中国,因为这块土地聚集了最新型的隧道、最精英的力量和最宏大的工程。”当年参加打浦路隧道建设的刘建航院士说,新中国六十年来,中国的隧道工程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