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04月24日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 忘记密码 返回首页 RSS订阅 English

现场直击

创新迸发“非常时速” 聚焦南京地铁“新三线”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点击率:2819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24日 字号:T|T

两万建设者苦战4年,63公里的南京地铁二号线及其东延线、一号线南延线已经竣工即将通车,南京地铁通车里程也将增至85公里,跃居全国城市第四。从一条单线到纵横交织,形成基本网络,南京地铁进入新的时代。

4年,对于拥有24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南京来说,委实太短。然而就是这1000多个日子,凝结出改变这座城市未来的奇迹。

奇迹,在地下孕育。“一座城市4年建成开通3条地铁线,进入网络化运营,这在全国没有先例!”南京地铁公司总经理朱自强感慨万千。

从4年9个月建成21.72公里的一条线,到4年建成63.06公里的3条线,南京地铁建设空前加速。面对神秘复杂的地下世界,面对矛盾交织的地上世界,是创新迸发力量,催生这惊人的“非常时速”。

“冻豆腐里打地洞”:教科书上没有的困难逼出新工艺

2008年6月10日,集庆门站,地下13米,丝丝水流顺着洞门淌下,盾构机正往洞门口推进,“轰……轰……”沉闷声响传来,所有人屏住呼吸。8:09,洞门出现裂缝,水泥混凝土剥落,盾构机冲破了零下10℃的冻土层。8:28,一声巨响,盾构机顺利到站!

回想这段亲历,记者手心依旧冒汗。紧张,源自那些常人无法体会的施工艰难。

“新三线建设,尤其是二号线所遭遇的困难,教科书上基本没有,能讲一大堆故事!”朱自强说。地质复杂、沿线建筑林立、地下管线密集……这其中,地质复杂又是公认第一难。二号线西起河西汪家村,东至马群,跨越四种地形地貌单元,南京地铁公司副总经理佘才高如此概括二号线:西段难在“水”、中段难在“变”、东段难在“差”。

300年前,河西还是长江,今天已成河漫滩,软土特别深,土下又是粉细沙。这沙,令澳大利亚地铁专家Tom Henderson束手无策,捻在手里,连呼“不可思议”。软土细沙层,是全国地铁人最怕遇上的坎,施工中极易造成水带着泥沙涌来,周边路面沉降,房屋倾斜……
城中之“变”更复杂。从汉中门至新街口、明故宫,地下跨越秦淮河古河道、五台山余脉,还有几十种管线;至于城东,地质条件不错,可周边房屋质量差。

在软土层施工,全世界尚无专用设备,最先进的盾构机也很困难。但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创新的机遇。恶劣的地质条件,“逼”出十几项施工新工艺。其中,冷冻施工最受关注。

“二号线,是‘冻豆腐里打地洞’!”有专家形象地说。水是地铁施工的天敌!为对付这恼人的水,国内地铁施工通常注浆,把“豆腐脑”凝成水泥土;而南京二号线施工,则创造性地把“豆腐脑”冻成“冻豆腐”。

南林大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杨平说,“冻豆腐”很有讲究:先在施工地段插几十根管子,输入低温盐水,吸热上来,冷冻后再下去,循环几十天,最低能冻出零下30度的“冻豆腐”,打洞自然得心应手。“建设中,盾构机进出洞端口、开挖联络通道,冷冻施工使用十多次,技术已经走向成熟。”

“夜不能熟寐,足不敢远行”:编写中国地铁风险控制大全

“我赶到元通站,到处冒水,盾构机直往下沉。150米长的隧道真要塌了,3年都修不好!”让朱自强感慨“一夜白了头”的事,发生在去年5月 27日,盾构机突然熄火下沉,引起涌水。

“澳大利亚专家赶到现场也不知怎么回事。还是我们把水往隧道回灌,跟周边地下水位平衡,防止隧道被水摇垮。然后抽水送气体,让抢险员戴着面罩下去修,连高压氧舱的医生都请来了……今年初,隧道的水终于排空,盾构机重新呼呼转动。”

朱自强感慨说,“二号线施工,不知遇上多少稀奇古怪的风险。我们夜不能熟寐,足不敢远行。

一次次有惊无险,真能编写地铁建设风险控制大全了!”

据介绍,地质结构亿万年形成,一旦受扰动就立时反映出来,犹如人的血管,不破不流血,一破血直流。搞地下工程,就是破坏现有平衡去建立另一种平衡,遇到复杂地形,就会发生事故。“汉中路金鹏大厦附近地下,一根污水管长期漏水,水滴石穿,形成空囊,我们无从知晓。2007年2月5日,工人施工碰破气囊,引起路面塌陷,自来水管破裂,燃气管泄漏,腾起大火……所幸抢险及时,没酿成大灾害。”

修建63公里地铁,无一重大安全事故!创造中国地铁建设的这个奇迹,南京地铁靠创新摸索形成成熟的风险管理机制:
在国内地铁施工中首次引入风险控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领衔的风险控制课题组,为二号线找出439个风险源,逐一制定预案,落实专人负责。有关专家说,“汉中门到中山门段,施工头顶‘定时炸弹’:直径1.2米的自来水管一旦爆管,5分钟内,1万平方米内积水可达一米深。我们增设4个水闸,关闸由40分钟缩为20分钟。”

在全国第二个推出远程监控预警系统。施工现场建立3000多个监测点,全天监控,数据及时发给后台专家,远程诊断风险。这套来自欧洲的监控系统,预警21次,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加密勘探,每隔5米一钻孔,以对地质状况研读更准。此外,实行关键节点验收,条件不具备,不许开工;组建专业抢修队,发生事故,第一时间抢险。
“水晶宫大酒店离河定桥地铁站2.5米,下面软土层晃悠悠,这边挖基坑,酒店怎能不垮?不怕!有方案。贴着酒店打200个孔,注浆加固…… 结果,一点事没出,原打算补偿600万元,让酒店先歇业,都省下了!”一号线南延线TJ03标总监理吴学文说,“在南京建过地铁,全国地铁都能对付。你在南京不仅经历复杂地质条件,而且接受风险管理训练。”

“螺蛳壳里做道场”:营造和谐润滑的建设环境

穿越城市中轴线,从中山门到汉中门,一路车水马龙,建筑林立,文物成串,大树成行,地铁二号线施工不仅紧盯地下,也要关注地上。

“大树能不移尽量不移,文物能不动尽量不动,交通坚决不能中断!”2006年,南京地铁二号线开工之初,时任市委书记罗志军明确提出:“保大树”、“保文物”、“保交通”。

植根民国,为人们送来浓荫清凉,法桐是南京城不可替代的名片。地铁一号线施工,砍去500株法桐,满城心痛!二号线规划站台时,4000株行道树需移走1065株。

不行!不行!调整站位、向沿路单位借空地……地铁指挥部不断更改施工方案,不断减少迁移大树的数字:780、500、328……市领导还是不断说“不”。最终,这个数字定格在198!

“保交通”,更不含糊。二号线所经的中山东路-汉中路,是横贯南京主城东西的动脉,高峰期一小时3300辆车经过。“一号线施工,封闭明挖 1年;二号线建设,25.2公里没一处封闭明挖,盖上钢便桥搞暗挖。桥上行车,桥下施工,这在全国地铁建设中是首例!”佘才高说。在不足30米宽的路上施工,又要保留4车道维持交通,厚重的钢便桥铺进新街口,车流滚过,轰隆轰隆,人们抱怨声响太大,可谁想到,钢板下的工人“下了班,头脑也嗡嗡响”!同时, 交管部门推出措施,分流三成车流,保证这脆弱的城市动脉基本畅通。这令原中国轨道交通协会专业委员会主任焦桐善感慨:“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明城墙、江宁织造府、明故宫遗址、下马坊……地铁二号线穿越南京最经典的文物保护街区,保护城市文脉,考验不小。明故宫站选址,便是颇费周折。在惊动国家文物局、经过一波波观念碰撞之后,站点由明故宫中轴线移到南航门口,使明故宫地上肌理免遭破坏,地下文物免遭扰动。

“三保”,南京地铁增加投入1.2亿元;因为开挖基坑,影响周边建筑质量,南京地铁掏6个亿,买下了利德家园192户居民的房子。这预算外的“加法”加出了可贵的发展智慧:面向未来,造福民众的城市建设,必须权衡社会成本,正视各种矛盾诉求,减少对城市过去和现实生活的破坏。而这反过来,又为地铁建设提速,营造和谐润滑的社会环境。

Tel:021-51603532 0571-87162381(会员)021-51603528(会议)021- 51603533 51603599(销售) Fax:021-51603552
CopyRight© 2009—2020  www.rail-transit.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版权所有 中国轨道交通网
沪ICP备100067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