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国资
记者:
点击率:3338
发布时间:2006-02-14
43岁的年龄,却有着24年的工龄,在这24年里,周文波只有一个工作单位∶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8岁就进入公司的他,身份发生过几度转变,从工人,到技术人员,到施工科副科长、工程技术科副科长、分公司副经理、经理、公司副总经理,再到现在的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周文波可谓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2006年农历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一条新闻,让周文波和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隧道股份)成为世人关注的对象。在一分多钟的时间里,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典型,新闻报道了周文波领导组织研发的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地位的地铁盾构推进机以及“盾构法隧道远程智能系统”。这两项技术让中国的隧道施工技术和核心设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企业要具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缺乏灵活的机制,必须造择科技创新作为突破口。”周文波表示。
在大力呼唤企业自主创新的今天,周的说法也许有着更大的借鉴意义。
“系统”展示魅力
技术人员出身的周文波,深谙科技创新对企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地下施工具有不可避免的风险性。在施工遭遇不可预见的难题时,需要专家们赶赴现场分析、指挥、解决,但是专家赶往继工现场需要时间,而攻克难题的最佳机会往往已经销失了。随着企业经营地域的不断拓展,这一状况越来越成为严重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周文波把他开发的被誉为“中国淡蓝”的“隧道施工计算机专家系统’、与互联网的信息通讯资源结合,成功开发并应用了盾构法隧道远程智能系统”。
“系统”把每台盾构的工作状况通过网络连接到终端,让技术人员在控制中心随时监控分布在各地的盾构施工。”“盾构远程实时控制”的成功成用,显著提升了隧道股份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的科技含量,有效降低了工程管理成本,极大地提高了效率。现在坐在隧道股份办公大楼内,随时都可以掌握各个城构的运行,并能及时发出指令。远在数千公里外的新加坡盾构工作数据,只需0' 2秒就能在电脑终端反映出来,高新科技的魅力展现无遗。
今年来,在周文波的带领下,中间第一条地铁双圆隧道贯通了、上海大连路越江隧道提前通车了、中国最大直径的上中路越江隧道开工了、中国第一海上造桥帆在东海人桥大显身手、师界最大的超大形顶管施工在宁波获得了成功??2003年往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文公布的“第一批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榜上,隧道股份名列前茅。
打造盾构产业基地
近年来,建筑施工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隧道施工的巨大风险使施工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2005年,隧道股份母公司的产值达到了50多个亿, 50多个亿的产值已经'一不小的体量,但只有一个多亿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强成为隧道股份的第一要务。
隧道施工的技术水产很大度上体现在施工设备上。如果没有自己的盾构,中国的隧道公司就永达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
隧道施工的盾构其实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但这些盾构都是为某一个工程量身定制的,没有纳入产业化发展规划。国内的空白成为了国外的机会。在上海J北京、广州等地的轨道交通隧道建设中,意国、法国和日本等多家公司的地铁盾构机完全占有了中国的盾构掘进机市场。
只有积极面对、勇于创新才能改变这一局面,在周文波的组织和申请下,2002年,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国家“十五”“863”计划国产地铁盾构研发项目。他充分发挥公司集科研开发、设备制造、工程施工为一体的优势,研制并成功应用了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铁盾构“先行号一举打破了“洋盾构”一统天下的局面。当这台凝聚着公司40多年地下工程施工和专业机械制造精华的“先行号”盾构,在上海轨道交通线的建设中投入实际应用后,一举创造了38. 4米/天、566米/月的施工纪录,这些纪录也超出了国外进口盾构机的表现。
科技创新也让企业摇身一变,长期以来始终在软土隧道施工技术领域独树一帜的隧道股份,开始进军工程装备制造业。毫不夸张地说,隧道股份现在是既揽“瓷器活’、又造”金刚钻”。
据国家有关部委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将完成6000公里的各类地下隧道的建设,年均290公里,其中不少是长大隧道,仅到2010 年,越江隧道、轨道交通建设中的盾构机需求就将达到500台左右。这一市场既充满竞争又前景广阔,因此,隧道股份把开发国产盾构、打'造出一个同时具备工程施工能力与装备制造能力的复合型企业,作为战略发展目标。
2005 年12月11日,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宏润建设集团股份公司签订了两台“先行号”盾构的购销台同。
“先行号”问世之后,除了用于国内建设,还远征新加坡,最多时承接7 4个地铁工程,仅2004年,隧道股份就中标了新加坡地铁环4个总承包项目,中标额达到20亿无人民币。如今,在宏润集团签署了购买两台“先行号”的合同之后,国内多家建筑企业对这款国产盾构表示了极大兴趣。
正因为拥有了具体核心技术的产品,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选择也有了更大的余地。2005年底,公司确立了“施工经营、产品制造、投融资+养护”三加一的发展模式、公司将在继续保持传统施工领域优势的同时,大土发展自己的盾构产业基地,并围绕主业进行相关投资开展BOT(建设--经营--移交)项目。
其中盾构机产业将成为公司未来利润的最大增长点。现在一台日本进口的盾构机大约在3000万元人民币,而同类的“先行号”价格只有它的2/3,即使如此,隧道股份仍然有不菲的利润。“一切都因为我们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周文波自信地说。
学生周文波
“学习是进步之本,实践是创新之魂”,公司里的员工都知道这是周文波的座右铭,看得出来周也常用这句话与自己的员工共勉。在采访完周之后,我相信这句话是他本人成功经历的总结与升华,也是企业不断创新的灵魂所在。
周出身于建筑世家。简的曾祖父同意南曾经是上海首位华人建筑设计家,著名的上海大世界就是出自老人之手。祖父周春鑫也是一个建筑师,上海中百饭店就是祖父杰作。而周的父母也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的高材生,他们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内为数不多的地下工程建筑专家之一。因为高考没有考上大学而是进公司的职工学校,周笑称自己没有很好继承家里的衣钵。
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让周文波很快弥补了当初没有考上大学的遗憾。周在进入公司当了两年的工人后,很快考上了市里的职工大学进修大专,在进入公司做了三年的技术人员后,周又考入了上海工业大学(现在上海大学),成为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的弟子。
不断的理论学习,造就了周文波科技创新的本钱。尽管每天都要应付大量的管理事务和应酬,周仍然坚持每周至少花一天的时间用于科研和学习。2005年底,已经做了两年公司总经理的周文波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在国际隧道学术领域,周每年发表的论文都在三四篇以上,这个数量即使是对于专职科研人员来说也相当不易。
学习使人进步。一个热爱学习的企业领导者,它的员工也会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员工,这样的企业也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