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报
记者:顾佳
点击率:6406
发布时间:2002-09-23
刘建航,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一生致力于上海地铁建设,被誉为上海“地铁之父”。他研究和设计,含水软弱地层中盾构法隧道的单层钢筋混凝土拼装式衬砌,1970年率先攻克衬砌结构防水关键,并建成一条黄浦江隧道及地铁试验段,为当时世界首例。后开拓盾构、沉管、连续沉井法,在困难的地层建成二十条市政隧道。创造了世界城市地铁建造史的一个奇迹。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五十年代,苏联专家对上海的软土地质下断言:在上海修建地铁,犹如在宇宙中找个支点翻转地球。对于一个大都市改善交通而言,地铁是根本途径。苏联专家的断言,无疑意味著在上海建地铁的可能性为零,同时也意味著上海解决交通问题将面临极大困境。
八年“抗战”地铁不成誓不休
苏联专家的论断并没有吓退刘建航研究和建成上海地铁的决心。六十年代初,恰逢中国困难时期,内外交困。对于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刘建航和他的同事们既没有出国考察的可能,甚至连查找系统的国外技术资料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不过,凭著满腔的热忱和不服气的韧劲,刚过而立之年刘建航领著一群缺乏经验的年轻人,全副身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很有“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志气,对于外国专家的论断,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不服气。在刘建航看来,这个没有到过上海的“专家”根本不了解上海地形,也不了解上海地层的真正情况,下此断言根本就是没有根据。刘建航说:“我觉得我们中国人,认识自己的土地、上海特点。我们根据特点想办法,总会有路子。”刘建航和他的同事在当时的浦东搭起芦席棚试验场,艰苦地进行实验。
他们收集研究当时能得到的英、美、法、德、日、苏等国家的有关技术文献或报道,既找经验,也分析别人失败的原因,再结合上海软弱地层特点一米一米地试,探求从结构、防水、生产、拼装施工等诸环节上实行综合处理的办法。这一试,试了八年。
八年试验 百折不挠
从1960年到1968年,试验一步一步深入。1960年-1963年,第一条直径四米二盾构浅推进试验线隧道研究成功;1964年-1965年,第二条直径四米二盾构深推进试验线隧道研究成功;1966年-1968年,第一条直径六米地铁盾构试验段研究成功。经过努力,刘建航和同事们终于建立了成套技术,建起地铁来又快又省,为在相似地质条件下大规模建造地铁奠定了基础。
刘建航回忆往事时说:“那段时间比较顺利,几个试验都很成功。”艰苦已成过去,成功的喜悦和坚强的信念又冲淡了研究的辛苦。不过,软土隧道工程研究使刘建航树立了一个信念:科研既要敢想敢干,又要有百折不挠的韧劲。
“在豆腐里打洞”
1968年,适逢文革,刘建航被勒令停止实验,进行“批斗”、“改造”。在生活条件艰苦的上海郊区,刘建航一直被“改造”到1970年。由于上海的市政建设没有完全停止,1970年之后,刘建航一边下乡劳动一边为上海市政地下工程做设计。而也正是在文革期间,上海第一条黄浦江越江隧道落成。开创了当时世界首例在含水软弱地层成功建成的隧道。
文革结束后,刘建航于1978年开始担任隧道公司的副总工程师,为上海建造排水、引水隧道,并重新开始地铁试验。其间,经过七至八年的设计施工,上海延安路越江隧道于1988年顺利完成。
1989年,上海终于开始建设第一条地铁线--地铁一号线。从实验成功到真正兴建地铁已经经过了二十多年。原本准备六十岁退休的刘建航在上海地铁一号线开工时,义不容辞地成了总工程师。刘建航说:“这个时候心里面是非常想参加的,有人讲你现在已经搞成了隧道,六十岁到退休的时候,不要再跳到漩涡里去了,地铁工程责任很大。但我觉得这是个幸福,能够参加是我一生的向往,所以我毫不犹豫地跳了进来。”
一生最大的幸福
在上海的软土层修建地铁曾被比喻为“在豆腐里打洞”,施工最大的危险在于地层移动,带来地面房屋建筑的毁坏。在刘建航的带领下,上海地铁一号线边摸索边施工,于1994年完工,历时五年。当时适逢刘建航六十五岁生日。“那天晚上呀试通车,正好是自己六十五周岁。和一些同事过完生日后,当天晚上就去乘车,能乘第一趟列车真高兴得不得了。”
1995年,一号线正式运行。1996年,上海地铁二号线动工,刘建航仍任总工程师。2000年,二号线完工,2000年7月正式运行。上海用五年建成了第一条地铁,而今后,上海要在五年多的时间里建七条地铁。
现在已七十三岁的刘建航依旧精神矍铄,和其他人一样奋斗在工地上。刘建航目前担任上海建设委员会、上海科技委员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参加明珠线二期工程、一号线北延工程、二号线南延工程、M8线工程等四条地铁的规划、施工方案和顾问咨询工作。
采访结束的时候,刘院士对记者叮嘱两点:文章调子要低,他认为目前媒体对他的报道太多,调子又太高;其次是一定要注意地铁工作是一个团体的合作,并不是他一人之功。他说,地铁之所以能建成,是群体合作的成功。
采访时刘建航的博士生杨国伟也在,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杨国伟,已经是副总工程师,并担任上海共和新路高架工程项管部的项目经理,负责延长路、广中路项目。刘建航对上海有越来越多的工程建设人才感到由衷的高兴。他说:现在上海建设速度成倍增加,对于如何保证质量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施工程度也越来越难。而现在能设计和施工的人越来越多,过去积累的经验也为计划实现提供了条件。
2002年,由于刘建航卓著的成绩,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功臣。
刘建航简介
河北省深泽县人,1929年4月26日出生。
1947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51年毕业。1952年起在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工作。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起兼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和设计含水软弱地层中盾构法隧道的单层钢筋混凝土拼装式衬砌,率先攻克衬砌结构防水关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开拓盾构、沉管、连续沉井法,建成困难地层的20条市政隧道。在江底高压沼气砂层建隧道,解决喷发沼气流沙等世界难题。首次在建筑密集区用自制11.3米盾构、地下墙深基坑法和环保技术建成第2条浦江隧道,该工程获国家金奖。在地铁工程中采用车站地下墙深基坑明挖法,逆筑法及盾构空越建筑群等新技术,有效控制了流变性地层移动。撰写了《盾构法隧道》、《基坑工程手册》、《地下墙深基坑周围地层移动的预测和治理》等著作。1997年获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茅以升大奖。
2002年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功臣。现任上海市地铁总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