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11月24日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 忘记密码 返回首页 RSS订阅 English

高铁时代

沪宁城际高铁开通加速长三角同城化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点击率:3754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02日 字号:T|T

1日上午8时,沪宁城际高速铁路正式投入运营,上海虹桥站至南京站G5000次、南京站至上海虹桥站G5001次列车同时相向发车。这条新线全长301公里,将上海南京间的列车运行时间从最快2个多小时压缩至73分钟,进一步提高长三角地区的“同城效应”。

沪宁城际高铁首批配备时速300公里至35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35列,北车唐车公司研制的时速350公里CRH3动车组昨日分别在上海虹桥站和南京站首发运营,而南车青岛四方公司研制的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将有25列上线运营。

这条新线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标准最高、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一条城际高速铁路,计划安排开行动车组列车120对,高峰时段最小发车间隔5分钟,真正实现“公交化”运营。其中,时速300公里至350公里本线高速列车共开行98对,另有时速200公里至250公里动车组运行跨线列车22对。上海至南京最快73分钟到达。

沪宁城际开行的高速列车不仅采用一站直达和大站、小站轮停的方式设计沿途停站,而且在昆山、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均增加了始发列车,从而缩小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时空距离,众多沿线居民甚至将因高铁改变置业、工作和生活方式。

这条城际铁路开创了三个第一:我国第一条在软土路基上施工建设的高速铁路;第一条全线采用CRTS—Ⅰ新型轨道板铺设的无砟高速铁路;第一条全线采用国产化设备的高速铁路,国产“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和牵引供电、列车控制、行车指挥等系统均达世界先进水平。

上海至南京之间原有一条沪宁铁路。在全国的铁路网中,既有沪宁铁路是最紧张、最繁忙的干线之一。为尽快缓解沪宁间运输“瓶颈”压力,充分释放既有线货运能力,国家确定建设一条具有世界一流标准,快速、经济、安全、低碳、环保的现代化高速铁路。

2008年7月1日,铁道部、江苏省及上海市三家共同投资的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开工,近6万名建设者经过两年日夜奋战,确保了沪宁高铁在世博会期间投入运营,也创造了又一项世界高铁建设的“中国速度”。

技术:建在“嫩豆腐”上的高铁

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全线约有78公里的软土地带,全线桥隧累计占全线的72.7%。针对桥梁施工及临近既有线软土路基施工,高速铁路建设工程技术人员攻克了在软土路基上修高铁的当今高铁建设领域新难题。

高铁对地质条件要求很高,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属于软土地基,易沉降。在这样的场地施工,用施工人员的话说,就相当于“在瓷器店里耍大刀”,对既有铁路运输安全和施工安全带来很大考验。软土地基,相当于在“嫩豆腐”上建高铁。

经过无数次调研论证和试验,沪宁高铁制定了有关软土路基、邻近既有线管桩、CFG桩施工技术方案和工艺方法。他们在沪宁高铁地质最柔软的53公里线路上,密集打下各类桩基20万根,使此路基达到坚实、平整的要求,攻克了在软土路基上修高铁的难题。

先进的电气化设施为列车高速平稳运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中铁电气化局在沪宁高铁接触网施工中,首次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的高速铁路接触网腕臂和吊弦计算软件。这一计算软件可根据不同的安装环境参数进行数据修改,摆脱了对国外技术软件的依赖。

GIS开关柜是牵引变电所关键高压开关设备,过去全部依靠进口。沪宁线第一次使用了由中铁电气化局研发的,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27.5千伏GIS开关柜。设备运行稳定可靠,满足高速铁路运行要求。

两年修一条300公里的高铁,在两个月内完成联调联试,用最短时间建成高质量的高速铁路,沪宁高铁创造了世界高铁建设的“中国速度”“沪宁速度”。

历史:百年沪宁线的历史新生

1876年,吴淞铁路通车,江南水乡被火车的汽笛声唤醒。从此沪宁线便种下修铁路、办实业的种子。

1908年,上海至南京的沪宁铁路建成通车,时速30公里,全程运行10小时。当年,孙中山由上海到南京赴任临时大总统,尽管乘坐的是中间不停站的特快列车,也花了7小时到达。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铁路用一次次跨越书写了历史。1958年,沪宁铁路实现了单程最短运行4小时;2007年,沪宁铁路开行动车组列车,单程时间缩短至2小时左右;2010年7月1日,沪宁高速铁路揭开了350公里时速的新篇章,单程运行时间再次被刷新,缩短至73分钟。

100年,沪宁线实现了由10小时到1小时的飞跃,从此迈入高铁时代,也见证了城市文明的历史变迁。

Tel:021-51603532 0571-87162381(会员)021-51603528(会议)021- 51603533 51603599(销售) Fax:021-51603552
CopyRight© 2009—2020  www.rail-transit.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版权所有 中国轨道交通网
沪ICP备100067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