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株机公司80年创新不止,从零起步到诸多世界第一,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完全自主创新的“三步曲”
完全自主研制出和谐1型系列化电力机车和城轨车辆、高铁动车组、超级电容、磁悬浮等世界一流产品,抢占了世界同类技术制高点,从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
学习前苏联电力机车技术,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韶山号”。
与法国、德国企业合作,并引进日立技术,生产电力机车出口中东,成为我国首家出口电力机车的企业。
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中车株机公司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与开放包容相结合、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由“追随者”、“同行者”到“领跑者”的创新之路,树立了中国制造的“国家形象”。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在中车株机调研时,称赞中车株机是自主创新的典型范例。前不久,省委政研室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调研,深度挖掘企业创新经验,形成了调研报告《世界轨道上的“领跑者”》。本报今天全文刊发他们的调研报告,以飨读者。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自1936年创建以来,经过80年的发展,由“追随者”、“同行者”到“领跑者”,创造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诸多纪录, 成为中国中车旗下的核心子公司、中国最大的电力机车研制基地、湖南千亿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被誉为 “中国电力机车之都”,代表轮轨上中国制造的“国家形象”,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全面自主创新之路。
1 凭什么领跑世界
中车株机公司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与开放包容相结合、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大力推进“产品高端化、产业集群化、配套本地化、市场全球化”,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制企业。
产品“高大上”。公司不断生产出一批批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产品,产品档次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并进入国际一流行列。电力机车领域是全球最大的电力机车产业研制基地。先后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和快速客运、客货两用、重载货运等各型干线电力机车51种,累计8100余台,引领中国电力机车由普载向重载、由直流传动向交流传动转变。城轨车辆领域拥有达到欧洲标准的高档全系列城轨车辆研发制造平台,共为国内外16个城市提供城轨车辆近7000辆。动车组领域先后研制出“蓝箭”、“中原之星”、“中华之星”等电力牵引型动车组,已成功走出国门。在新产业领域,自主研发出超级电容和全球首创以超级电容为驱动单元的现代有轨无轨电车。研制的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业运营中低速磁浮车辆,2015年底已在长沙投入试运行。
产业“高富帅”。公司形成了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效益的产业,构建了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城际动车组+中低速磁浮列车、现代电车、制动系统等组成的“3+X”多元化产业集群。近十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0.5%,利税年均增长38.9%。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坚持本地化制造、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带动全省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发展,实现近8万人就业,拉动20多个配套产业、300余家企业快速成长。2015年全省轨道交通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技术“高精尖”。公司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掌握了系统集成、交流传动、重载运输、磁悬浮、车辆储能、超级电容等多项前沿技术,成为世界级的机车装备系统集成商,跻身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先进行列。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项目14项,获授权专利1189项,制定修订国际标准19项、国家标准25项、行业标准77项。系列化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研发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湖南省首批创新型企业”等多项国家与省部级荣誉称号。
市场“高份额”。公司靠卓越的品质、可靠的性能、优秀的履约能力,得到了国际国内客户的广泛认可,成为中国装备“走出去”的典范。国内机车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占中国电力机车总量的60%以上。城轨车辆(有轨电车)先后进入上海、广州、乌鲁木齐等13个城市,累积获得50多个项目、近7000辆订单。海外市场业绩在我国同行业居第一,先后在伊朗、印度、马来西亚、南非、马其顿等10多个国家获得近30个项目订单,合同额累计超过300亿元。在马来西亚轨道交通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
2“五全”创新抢占制高点
中车株机的世界一流,源于全程创新、全产业链创新、全员创新、全要素创新、全域市场创新的全面自主创新模式。
全程创新,80年奔跑在世界轨道上。中车株机公司80年创新不止,从零起步到诸多世界第一,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完全自主创新的“三步曲”。先是学习前苏联电力机车技术,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韶山号”。后又与法国合作,引进日立技术,与西门子合作,生产电力机车出口中东,成为我国首家出口电力机车的企业。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与株洲所、株洲电机分工合作、协同创新,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完全自主研制出和谐1型系列化电力机车和城轨车辆、高铁动车组、超级电容、磁悬浮等世界一流产品,抢占了世界同类技术制高点,从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达到80%。
全产业链创新,三大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核心技术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硬通货”。弱者永远买不来核心技术。中车株机公司带领产业链上下游的骨干企业,以联合研发、战略合作、产业联盟等形式,组成产学研“创新共同体”,促进产业关联、产业融合、产业升级,逐步建立了关键核心元器件到核心部件、核心系统再到整车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生态链,形成了引领国际轨道交通潮流的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动车组三大产业集群,以核心技术+品牌优势+商业模式的整体产业链迈向价值链高端。带领产业链联合攻关,通过对整车系统集成能力的掌握,在牵引变压器、牵引变流器、牵引电机、高低压电器、制动系统、车体零部件等方面指导支持核心供应商和配套供应商技术创新,为中车株机快速提供部件技术解决方案。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模式,牵头联合株洲中车时代电气、中车株洲电机公司和国防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国家磁浮中心等单位,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研制出了中低速磁浮列车“追风者”,填补了我国中低速磁浮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运用领域空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自主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带动一批关联企业进入新产业领域,中低速磁浮列车项目带动中车株洲电机公司进入了磁浮技术专用电磁铁、直线电机产品序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超过23家,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动车组产品本地配套率达70%,部分产品甚至高达97%。中车株机公司牵头的企业产业链成为全国唯一“轨道交通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
全员创新,万名员工都成为“创客”。中车株机公司强化“人人都是创客、事事皆可创新”的理念,通过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先进的管理考核体系、科学的引导激励机制,从企业高管到研发技术人员到一线工人,人人都成创新主体,都有创新用武之地。设置“行政管理”和“专业技能”职业生涯发展“双通道”,将6个职类、25个职群和104个职种的所有职位,全部对接嵌入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推行全员绩效考核体系,构建关键绩效指标、重点工作指标、责任指标以及执规指标四个维度绩效体系,层层分解、量化经营目标,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评价激励机制。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改革,按照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原则,实行中层管理者目标年收入制、研发人员项目工资制、营销人员提成工资制、直接生产人员计件工资+质量工资制、稀缺人才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工资分配形式,共享创新成果,激发创新活力。近三年员工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2%。1万多名员工中从事产品及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超过20%。公司拥有一批专业的职业化团队,包括2000余人的技术创新团队和6000余人的技能操作团队。公司现有中国中车集团核心技术人才101人,核心管理人才22人,核心技能人才42人。
全要素创新,三大要素向创新高地聚集。中车株机公司大力整合创新资源,引导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向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集聚。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使企业成为各类高端人才聚集的“洼地”。目前公司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行业专家10名、工程技术人员2000余名,还聘请了国内相关专业的20余名知名院士、教授、专家。推动技术研发由企业为主向产学研用合作升级转型,使公司成为高端技术集聚的“高地”。依托3家国家级实验室、9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推进产业技术需求与国内外尖端科技对接,同国际知名企业和院校建立广泛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面对国际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进行了“顶天立地”的技术研发创新。2015年高新技术合作费用达到1.43亿元。近三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达到8.2亿、9.1亿、11亿,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保持在4.5%以上,2015年达到6%。
全域市场创新,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4S店。中车株机公司改变单一产品、单一产业、单一市场,统筹产业布局和区域市场布局,实行服务全球、引领全球的国际化经营,在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坚持“走出去”与“走进去”并举,通过“借船出海”、“联合出海”、“对点营销”等方式,积极融入全球市场网络。在南非、土耳其等地建立了海外生产基地,在马来西亚、印度、伊朗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售后服务点,在亚非欧三大洲建立了21家分(子)公司,产品出口海外1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装备走出去的杰出代表。坚持“产品走到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在轨道装备制造业首创全新的“4S”服务理念,在马来西亚、印度、南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4S店,提供维修保养、技术咨询、员工培训、劳务输出、配件支持等一系列全周期、一站式服务,实现了单一产品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在国内外市场产生“蝴蝶效应”。“十三五”末,中车株机公司国内市场、海外市场和新产业营收将各占30%。
3“四化”方向决胜未来
自主创新永远在路上。中车株机公司瞄准打造“百年老店”、持续领跑世界的目标,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文化发展的方向,开启新征程,领跑在世界的轨道上。这“四化”是中车株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决胜未来的新高招,更是加快我省制造强省建设的新路径。
智能化是创新的方向。智能化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的结合点,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中车株机公司构建了基于三维工程化的制造协同平台,建设全球首个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和14条智能生产线,开始研制无人驾驶城际地铁,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我省围绕建设制造强省、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区,正在实施智能制造工程,规划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各行各业要广泛运用以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3D打印、智能控制系统、智能集成服务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技术,推广应用个性化定制、柔性化制造、异地协同开发、云制造等智能制造模式,开发一批智能装备和产品,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建成一批智能示范企业,推动生产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绿色化是转型的方向。绿色制造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是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中车株机公司一直致力于绿色轨道交通发展,运用绿色设计减少碳足迹,开发绿色产品满足用户需求,推行清洁生产实现节能减排,研发中低速磁浮列车、超级电容储能式现代电车、双能源地铁工程维护车等绿色产品,打响了轨道交通的绿色品牌,成为绿色制造的先行者。绿色制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目前,全球掀起制造行业的“绿色革命”,正迎来绿色制造的“黄金期”。长株潭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理应在推进绿色制造、推动绿色发展上走在前列。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广清洁低碳技术,研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形成绿色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制造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服务化是升级的方向。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代表着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和升级的大方向。中车株机公司创新“4S”店服务商业模式,由输出产品到输出“产品+服务+技术+投资+管理”,由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型,创造了制造服务的国际品牌。服务化是跨国制造企业的共同选择。服务环节创造的价值占整个价值的2/3,生产环节创造的价值仅占1/3。我省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占GDP比重为43.9%,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41.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9.7%。而发达国家达到两个“70%”,即服务业占GDP比重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70%。重点实施制造服务工程专项行动,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支持制造企业通过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业等,积极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服务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带动性的制造服务化示范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制造业的“含金量”。
文化是品牌的方向。未来企业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实质是文化的竞争。企业长久的生命力靠文化。中车株机公司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元素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过程,积淀了“我们是领跑者”的创新文化基因,大力倡导“一切服从市场、一切服从项目、一切服从产业”的理念,精心培育了“产品即人品、动手即负责”的特色企业文化,提升了轨道交通装备的文化品牌。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情怀,正越来越彰显其独特的湖湘文化魅力。制造靠文化提升品牌,文化靠制造发扬光大。关键是要全面实施文化+制造战略,坚持以文化引领自主创新、以文化塑造企业品牌,把湖湘精神和湖湘文化元素深植于产品创新、企业发展和品牌打造中,提升产业的文化分量、产品的文化含量、品牌的文化内涵,增强企业和产业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